标题:大模型的人味儿,从何而来?
文科生羽山最近加入了一家大厂的AI研发部门,成为了一名“人文训练师”。这个岗位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新鲜,他的任务是教会AI像人类一样思考。
羽山原本是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研究了十年哲学。今年5月毕业后,他在小红书官网上看到“AI人文训练师”的招聘启事,于是投递了简历。他认为AI行业终于开始重视人文研究了。
“AI人文训练”属于模型“后训练”的一部分,目前还未成为行业主流。不过,像Anthropic和DeepSeek等公司已经开始聘请哲学系博士和中文系学生,负责模型后训练的人类价值对齐与微调。
羽山所在的团队刚刚成立,成员都是来自知名高校人文学科的硕士、博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设计AI的观念和个性。
例如,当面对“我得了胰腺癌”这样的问题时,市面上的AI往往给出固定话术,缺乏人情味。羽山和同事决定让AI展现更真实的情感反应,比如短暂的语塞和哽咽。
团队还通过分析癌症病人的访谈,设计了一系列展开性问题,涉及疼痛、临终陪护、安乐死等内容,让AI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人类的情感。
此外,他们还探讨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亲子关系和性别议题。通过反复训练,AI逐渐学会了在情与法之间找到平衡,给出更符合人类价值观的回答。
尽管AI的性格底色正在形成,但羽山坦言,改变大众认知偏差仍需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文训练师自身也在不断反思和成长。
叶子是一位内向的训练师,通过这份工作她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每天都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她认为,AI人文训练师不仅承载了文科生的价值追求,也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岗位。
羽山还注意到高校正在推动AI与文科教育的融合,但他认为关键在于用人单位是否愿意接纳这些跨界人才。尽管这个团队在上海的小会议室里并不显眼,但他们的讨论或许会影响未来AI与人类互动的方式。
.png)

-
2025-07-19 07:49:30
-
2025-07-18 23:46:25
-
2025-07-18 22: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