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责声明:Al优秘圈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请确保访问网址为(kx.umi6.com) 投诉及建议

MIT博士论文造假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主角Aidan Toner-Rodgers的论文因涉嫌造假被MIT勒令撤回,而这篇论文原本将发表于顶级经济学期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其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与大卫·奥托也支持撤稿。

论文聚焦AI在企业研发中的潜力,尤其是AI对新材料发现的促进作用,这一话题极具吸引力。然而,论文发布后,伦敦大学学院的化学教授Robert Palgrave迅速指出其疑点,并引用其他研究批评类似AI预测在材料科学上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不足。

同时,美国能源部专家Ben Shindel通过“BS探测器”博客总结了论文的多个问题,包括缺乏材料科学专家的审核、数据来源存疑及论文过于完美等。他还提到Toner-Rodgers可能伪造数据,甚至冒用康宁公司的名义。

此事凸显了AI在科研中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AI能高效生成数据和假说,但另一方面,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面临挑战。尤其是在预印本论文泛滥的当下,未经同行评审的论文可能误导公众和媒体。此外,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也被强调,单一学科背景的研究容易出现漏洞。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对AI辅助科研伦理的讨论。未来,如何界定模拟数据、合成数据与造假数据将成为重要议题,特别是在非物理领域和社会科学中。尽管AI可能带来突破性进展,但对其结果的质疑和验证同样不可或缺。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18780.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至
打开微信扫一扫
内容投诉
生成图片
相关推荐
换一换
马斯克背叛理想
2025-08-24 22:18:31
5万亿腾讯凶猛归来
2025-08-15 16:19:31
Figma上市飙涨:不是AI原生,却成了“天选之子”
2025-08-01 18:07:15
2025科技股IPO:Figma的逆袭与不成熟的AI故事
2025-07-16 17:06:58
Figma的逆袭
2025-07-16 15:03:34
iPhone大卖,给不了苹果安全感
2025-08-03 11:36:33
AI成“新业务基因”!腾讯半年净赚1034亿 Q2资本开支飙升119%
2025-08-13 22:42:51
奥尔特曼:AI已能破解大多数身份验证方式
2025-07-23 15:57:48
高盛:AI 已开始重塑劳动力市场,美国年轻科技从业者首当其冲
2025-08-06 08:24:15
一觉醒来,GitHub没了?CEO辞职,微软接管,开发者天塌了
2025-08-13 14:35:07
全程直击:Meta科技年会上首款带显示屏的智能眼镜亮相 售价799美元
2025-09-18 08:51:04
准确率 60%:AI + 雷达传感器组合,3 米内可转录手机通话内容
2025-08-13 17:41:47
数字员工崛起:你的未来同事,可能是AI
2025-10-15 16:39:25
24小时热文
更多
扫一扫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