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再升级,苏州下了一盘大棋
正文: 回想起2008年从英国剑桥回国创业的经历,俞凯印象最深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团队的求贤若渴。“这种渴求不是功利性地要求产值,而是谦逊地介绍产业升级背景,问我们:‘这个事情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俞凯回忆。
当时,俞凯创立了研究语音识别技术和对话系统的思必驰公司。如今,人们将此视为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2007年,苏州启动了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从全球引入潜力“幼苗”。
2月14日,苏州市召开高规格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表示,苏州紧抓人工智能机遇,发挥产业规模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动力强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
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当地政府宣布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苏州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答卷。
这份答卷有何不同?其它城市能否从中借鉴?
思必驰的成长轨迹,恰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2008年,国内语音市场几乎空白。思必驰CEO高始兴坦言:“我们来得太早了。”
转机始于苏州物联网产业的兴起。2009年,苏州物联网产值突破百亿,一条涵盖传感器研发、芯片制造、系统集成的产业链初具雏形。政府敏锐地举办中国(华东)国际物联网技术博览会,推动思必驰业务向智能终端转型。
思必驰后来崛起,从2012年到2025年,先后获得12轮融资,最新一轮高达5亿。其技术已应用于超200家物联网企业,覆盖多个领域,打造了450多个标杆案例。
十几年过去,思必驰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领先,并获批“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苏州有超过21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构建起15条深度融合的“主动脉”,即“1+15”人工智能行业推进体系。
在城市GDP方面,2024年苏州GDP达2.67万亿,同比增长6%。人工智能技术贡献巨大。去年,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2300亿,同比增长超20%,近五年平均增速30%。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必然性在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源于苏州的产业禀赋和超前眼光。苏州工业园区的诞生就是一场“超前实验”。2001年,园区已引进764个外资项目,包括39家世界500强企业。
产业升级需求催生大量高新技术渴望。苏州比其他城市更早产生产业升级诉求。2002年,园区提出对标“硅谷”,打造“高技术产业集群”,体现升级压力下的创新。
苏州人工智能的独特性源于其产业禀赋和前瞻性布局,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大策略尤为突出:
- 以禀赋谋政策,化优势为胜势。
- 区域协同,十全十美。
- 企业唱戏,政府服务。
当顶层政策、区域协同、企业突破合力成为三重奏,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苏州便拥有了直面挑战的底气。
.png)

-
2025-07-20 23:09:27
-
2025-07-20 22:09:17
-
2025-07-20 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