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3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结合GPU相位折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GPFC,应用于开普勒项目2017年的恒星测光数据中。通过此算法,研究团队发现了五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四颗为目前所知距其主星最近且最小的行星,类似火...
原文链接
【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发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于9月19日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这款大模型专注于地理科学领域,具备处理地理科学相关问题的专业能力,实现了地理专业问题解答、地理学文献智能分析、地理数据资源查询、地理数据挖掘分析、专题地图绘制等功能。研发团队构建了地理学全谱系高质量语料库,完成地理科学语言大模型构建与地理科学研究智导平台研发,使得“坤元”具备“懂地理”、“精配图”、“知人心”、“智生图”的特点。此次发布标志着中国在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推动地理科学研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原文链接
9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旨在提升科技人员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诚信意识。面对AI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快速应用,该提醒指出其可能带来的诚信风险,包括数据伪造、学术不端行为等。《诚信提醒》由院内外专家共同制定,共八条,旨在...
原文链接
【9月1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与相关团队成功开发出基于语义记忆的动态神经网络,这一创新突破了传统静态神经网络的局限。动态神经网络结合了大脑的动态可重构性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显著提升了处理复杂任务的效能,并在资源限制条件下表现出色。
对比传统的静态神经网络,新研发的动态神经网络在处理2D图像数据集MNIST和3D点云数据集ModelNet时,不仅保持了与软件同等的准确率,更在计算量上实现了大幅度降低——分别减少了48.1%和15.9%,相比传统数字硬件系统更是降低了计算能耗。这项成果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向着更加高效、节能的方向迈进,也为未来智能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原文链接
【8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巨头阿里云联合发布全球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此模型基于阿里云通义系列,准确识别月球撞击坑年代与形态,准确率高达80%以上。这一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效率,科研人员只需输入月球撞击坑图像及相关问题,模型便能调用多种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答案,包括撞击坑的形态、大小、年代等信息,以及推理过程。这标志着月球地质演化研究领域的一大飞跃,将促进“数字月球云平台”的智慧化升级,助力我国月球与行星科研创新加速。此模型的成功发布,不仅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未来的月球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工具。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