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月13日起,腾讯元宝在各渠道投放广告,花费近3亿元,微信也作为导流工具。据AppGrowing平台数据,2月27日前27天内,腾讯元宝投放费用达2.81亿元。QuestMobile数据显示,2月底元宝iOS免费榜排名升至第2名。腾讯为此调整元宝归属至CSIG,并调动多个团队参与。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表示,在明确机遇时会加大投入。目前,元宝已支持混元和DeepSeek两大模型。腾讯旗下多款产品已接入DeepSeek。
原文链接
2月18日消息,月之暗面旗下的AI产品Kimi在DeepSeek崛起后面临挑战。据界面新闻报道,Kimi近期大幅削减了产品投放预算,暂停了多个安卓渠道的广告投放。尽管Kimi在过去一年内投入大量资金,但其日活跃用户数仍不足千万,远低于DeepSeek在几十天内达到的3500万DAU。月之暗面内部认为需要坚持基础模型SOTA,并考虑重新训练模型,同时探索应用层机会,其中一个方向是DeepResearch。目前,月之暗面尚未对此置评。
原文链接
2024年被视为AI应用元年,OpenAI和字节跳动的豆包掀起AI热潮。AI搜索、智能体、编码等成为热点。预计2025年AI APP将聚焦解决实际问题,AI搜索向AI助手进化,降低用户操作成本。昆仑万维、百度、腾讯等布局AI搜索,微软必应MAU环比增幅达44.71%。AI原生应用将持续涌现,字节跳动和百度已推出多款应用。AI APP需解决用户需求,提高效率和娱乐社交功能。商业化方面,国内B端市场前景较好,需解决用户痛点。2025年大厂争霸,但中小企业仍有机会,特别是在与行业know-how结合的领域。
原文链接
《科创板日报》报道,字节跳动的AI产品豆包凭借“大力出奇迹”的策略,今年5-7月日新增用户从20万飙升至90万,并在9月成为中国首个用户规模破亿的AI应用。截至11月底,豆包累计用户超1.6亿,日活近900万,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尽管起步较晚,字节跳动通过巨量引擎等平台大规模投放广告,10月国内头部AI应用广告投放超4亿,近半年翻五倍。Kimi等字节产品广告投入巨大,但留存率偏低,仅约28%的三日留存率。字节认为付费订阅模式在中国难行,正探索更视觉化、低门槛的AI产品形式。
原文链接
【摘要】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24年10月AI产业报告》显示,10月全球AI应用流量环比增长13.64%,总访问量突破60亿次。在15个细分品类中,有14个品类流量上涨,仅有图像设计类出现下滑。此外,10月头部AI应用广告投放金额超过4亿元,相比近半年增长了5倍。该报告揭示了当前AI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劲增长势头及广告投入的显著增加。(11月21日发布)
原文链接
截至10月29日,国内AI应用广告投放额突破3亿元,其中Kimi智能助手单月广告投放高达1.99亿元,超过前三个季度总和。字节跳动的豆包和腾讯元宝分别投放2200万元和3787万元,主要投向巨量广告/千川和广点通平台。相比之下,美国AI公司如OpenAI与博通合作研发AI推理芯片,Meta则计划开发AI搜索产品,直接对标谷歌和微软必应。中国AI大模型正通过广告投放加速商业化,而美国则侧重于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据统计,拼多多和抖音的广告投放分别达到11.59亿元和9.71亿元,Kimi智能助手排名第16位。中国AI原生应用月活用户达1.2亿,但与ChatGPT的2.8亿独立访客数仍有差距。
原文链接
【摘要】据10月30日快科技报道,国产AI大模型市场广告投放竞争激烈。Kimi在10月前20天内广告投放达1.1亿元,接近其三季度总和;秘塔同期投放1500万元,逼近其三季度总额;腾讯的元宝AI已投入3000万元广点通,超过三季度总额的三分之一。用户量和月活跃用户数(MAU)成为衡量成效的关键指标。AI产品榜显示,豆包APP以40.31百万MAU稳居第一,环比增长3.61%;文小言(文心一言)APP以1000万MAU位列第二,但增长停滞;Kimi APP以600万MAU排名第三,环比增长10%;智谱清言APP以24.7%的增幅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尽管广告投放增加,用户留存率仍是国产AI面临的共同挑战。
(摘要共282字)
原文链接
截至10月29日,Kimi智能助手、字节跳动豆包、腾讯元宝等AI应用10月全网广告投放超3亿元人民币。其中,Kimi智能助手10月广告投放达1.99亿元,主要投向巨量广告/千川平台。豆包App投放2200万元,其中78%投向巨量广告/千川平台,21.98%投向腾讯广告。腾讯元宝投放3787万元,98.09%投向广点通。智谱清言本月投放913.78万元,其中46.24%投向巨量广告,31.06%投向爱奇艺“奇麟神算”。此外,拼多多本月广告投放11.59亿元,抖音投放9.71亿元。当前,中美AI竞赛方向不同:中国侧重算力、价格、获客和变现能力;美国则专注前沿AI模型研究及应用落地。中国正加大AI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超越美国。国内算力大通道包括北线、中线、南线三条主干线,覆盖全国41个大型城市。
原文链接
近日,多个国内AI应用平台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以吸引用户。截至10月29日,kimi智能助手、豆包、腾讯元宝等AI应用10月全网广告投放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其中,kimi智能助手投放金额最高,达1.99亿元,超过7-9月总和。豆包和腾讯元宝分别投放2200万元和3787万元。拼多多和抖音的广告投放金额分别为11.59亿元和9.71亿元。
与此同时,美国AI公司转向算力、应用等前沿技术。OpenAI与博通合作研发首款AI推理芯片,计划2026年量产。Meta则研发AI搜索引擎,对标谷歌和微软必应。中国也在加大AI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信息中心指出,国内算力大通道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AI技术每年进步10倍,未来四年有望进步1万倍。然而,AI潜在危害不容忽视,马斯克认为到2030年,AI有10%-20%的可能性变得有害。
原文链接
广告投放过亿,大模型厂商寻求增长路径。在AI领域激烈的竞争中,大模型厂商通过广告投放寻求用户增长,尤其是B站成为了AI时代商业化成功的平台。以Kimi和豆包为代表的大模型产品,单月广告投放金额高达数千万元至数亿元,试图通过大量用户来训练模型。然而,高昂的成本和用户留存问题使得大模型厂商面临“算不过来的成本账”。尽管广告带来了大量的用户访问量增长,但次日留存率仅为30%,月人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显示用户活跃度不足,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户群体。同时,大模型厂商需要面对成本问题,尤其是显卡成本和算力需求,这使得大模型难以实现大规模商用。为解决这一困境,大模型厂商开始关注更小、更经济的模型,如OpenAI推出的“o1”及“mini”模型,旨在通过降低参数数量和计算复杂度,以减少成本、提高可用性。这表明,在探索商业化路径的同时,大模型厂商也在寻找更加经济、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