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7月,Fiverr CEO Micha Kaufman在公开信中直言AI正在抢夺工作机会,涵盖程序员、设计师、律师等职业,呼吁人们尽快适应自动化趋势。他指出,99%的AI公司是泡沫,市场将经历出清,仅少数企业能存活。Kaufman认为,AI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自身价值,强调创造力和非线性思维的重要性。他还提到,市场营销岗位可能最快被AI取代,而初级职位尤甚。面对技术变革,他建议职场人士不断自我提升,并预测未来几年内AI将加速行业整合。Kaufman同时表示,团队需聚焦速度与方向合一的动能,避免盲目堆叠功能,优先解决核心瓶颈问题。
原文链接
英国AI初创公司Builder.ai破产,曾估值15亿美元的独角兽因夸大AI技术及虚假营收被曝光。该公司原名Engineer.ai,被指用印度工程师冒充AI完成开发工作,而非真正使用AI技术。创始人萨钦·德夫·杜加尔通过包装和虚假宣传,成功吸引微软、软银等知名机构超4950万美元融资,估值一度高达15亿美元,甚至计划以22亿美元融资。然而,内部审计问题导致债权人Viola Credit冻结资金,公司最终债务违约申请破产,涉及英国、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杜加尔涉嫌夸大业绩,与审计方存在利益关联,并疑似通过与印度公司VerSe Innovation的循环交易虚增收入。Builder.ai的倒闭揭示了AI投资热潮中的信息不对称、估值泡沫及监管薄弱等问题,警示投资者警惕类似骗局。事件发生于2024年5月。
原文链接
2025年5月,号称估值15亿美元的AI独角兽Builder.ai突然崩塌,在英国、美国、印度、新加坡和阿联酋五地申请破产,涉及微软、软银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这家企业自2016年由Sachin Dev Duggal创立起,以“AI开发神器”为名,通过虚假AI技术和财务造假骗取超过4.5亿美元融资。实际上,其核心技术依赖数百名印度外包工程师手动操作,而非真正的AI。此外,公司长期通过“循环交易”虚增收入,内部审计显示实际营收仅为预测值的四分之一。创始人Duggal早有预感,辞去CEO职位并自封“首席魔法师”。新任CEO上任后发现资金链断裂,最终被迫申请破产。此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也让AI热潮下的市场敲响警钟。
原文链接
AI行业的剧变正在加速。DeepSeek-R1通过大幅降低推理成本点燃全球价格战,OpenAI开源新模型并推出“云端接力”功能,使“闭源VS开源”之争更加激烈。
OpenAI前商业化负责人Zack Kass认为,“前沿模型的价值是有限的”。开源社区的技术复现能力让闭源模式的技术护城河面临挑战。
开源与闭源并非对立,而是共生。OpenAI的开源举动被视为应对市场竞争的策略。基础研究成本下降让消费者受益,但也挤压了部分企业的生存空间。Zack Kass强调,应用层机会更大,如垂直领域的工具开发。
价格战下,创业者应关注中小企业服务市场。算力需求逻辑也在调整,Zack Kass建议中国AI行业探索“去GPU化”路径,寻找性价比最优解。
人形机器人热潮引发争议,Zack Kass认为其价值在于物理兼容性,但需警惕情感化炒作。他认为具身智能是大势所趋,但量产难题表明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
原文链接
5月中旬以来,围绕算力核心资源的争夺加剧。英伟达Hooper(H200)和Blackwell(B200)系列芯片悄然进入国内市场,H200价格仅高于H100二十几万但效率提升30%,B200价格高达300多万且供不应求。2024年,国内智算中心项目超458个,但截至2025年一季度,仅16个项目投产或试运行,亮灯率不足50%。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兴起后,算力需求泡沫显现破裂迹象。多家公司终止算力租赁合同,行业转向探索算力消纳新模式。当前智算产业面临供需错配、芯片短板及应用生态断点等挑战,急需“造血式”培育生态以解决问题。
原文链接
2025年,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领域最热赛道之一。自宇树机器人亮相春晚及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举办后,该领域关注度持续上升。特斯拉在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展示Optimus试生产线,进一步激发国内外关注。然而,技术进步引发的泡沫质疑也随之而来。金沙江创投董事长朱啸虎表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尚不明朗,多家投资机构开始对这一领域持怀疑态度。尽管如此,领军企业仍在加大投入。专家认为,适度的泡沫有助于推动技术发展,历史上的泡沫常孕育新变革。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热潮与估值泡沫并存,这类似于AI芯片初创期的‘烧钱竞赛’。未来,技术成熟和规模化应用将决定产业走向,而泡沫也将筛选出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的企业。
原文链接
近日,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与AI并非同一概念。具身智能强调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互动学习,不同于依赖大语言模型的离身AI。尽管科幻电影误导大众,但两者技术路径差异巨大。人形机器人需突破精准抓握、动态平衡及多任务协调等技术难关,还需完善多模态感官与高效世界模型。然而,当前人形机器人多为炫技之作,功能单一且成本高昂,商业化前景堪忧。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超110亿元,但技术瓶颈与高成本阻碍发展。资本热潮虽推动行业,却难逃泡沫破裂的历史轮回。即便如此,真正具备欺骗人类情感能力的“艾娃”仍遥不可及。
原文链接
3月25日,在2025年汇丰全球投资峰会现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警示,数据中心建设领域可能存在潜在泡沫风险。他表示,当前全球尤其是美国和亚洲地区正掀起一股盲目建设服务器基地的热潮,许多项目在缺乏明确客户需求的情况下便开始融资,建设速度可能超出人工智能服务初期需求。蔡崇信特别提到,亚马逊、Alphabet和Meta今年分别计划投入1000亿、750亿和高达650亿美元于AI基础设施,但他认为这些支出未必完全必要,预计需求被过度乐观估计。他强调,这种现象值得警惕,以免形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原文链接
三位00后创始人创立的AI招聘网站Mercor,在两年内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20亿美元(约145亿人民币)。Mercor通过AI技术简化招聘流程,帮助印度工程师与初创公司对接。三位创始人分别是Brendan Foody、Adarsh Hiremath和Surya Midha,均在大学退学后全职创业。Mercor采用996工作制,引发争议。尽管如此,该公司仍在快速发展,ARR达到7000万美元。然而,AI泡沫是否破裂引人关注,多位专家警告AI领域的过度估值风险。
原文链接
AI招聘网站Mercor宣布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20亿美元(约145亿元人民币)。三位00后创始人Brendan Foody、Adarsh Hiremath和Surya Midha在24个月内迅速崛起,成为百亿级别独角兽。Mercor通过AI技术简化招聘流程,利用AI进行视频面试并推荐最佳候选人。尽管争议不断,包括对估值泡沫和996工作制的批评,Mercor依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包括General Catalyst和Benchmark。近期AI领域融资热度不减,但泡沫破裂的风险也在增加。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