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9月4日,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目标是规模以上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营收增速超5%。方案提出加强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等技术攻关,推动5G/6G关键器件研发,并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此外,将促进光伏、锂电池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低价竞争,同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及单项冠军企业。方案还强调‘国货国用’,支持前沿技术基础研究,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先进计算系统建设,强化数据管理能力及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原文链接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财政厅近日发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补助比例不高于新购置研发设备总额的40%。奖补项目涵盖创新能力建设、优质企业培育、赋能新型工业化标杆、开源社区运营等。该细则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9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英伟达副总裁Rev Lebaredian表示,中国在机器人产业中占据“特别”地位,因其拥有全球近一半的顶尖开发者和研究人员,并具备完整的制造业基础。他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虚拟数字技术不同,涉及物理世界的制造、材料及零部件技术,需构建全面生态系统。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不仅助力机器人研发,还推动部署实践与迭代改进,为迈向机器人新时代提供了关键支持。(财联社)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25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AI技术正深度融入“上海制造”。振华重工智能化涂装生产线借助AI与视觉识别技术,生产周期缩短90%,场地利用率提升58%。宝钢股份通过AI大模型优化热轧工艺,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3%,2024年上线125个AI场景,带来上亿元经济效益。上海聚焦算力与语料建设,目标到2027年智算规模达200EFLOPS,并支持垂类大模型应用。此外,“AI+医疗”“AI+社区治理”等多领域探索取得成效,如仁济医院推出泌尿外科专科智能体,基层医生诊断正确率提升4%-8%。上海正推动AI在制造、医疗、文旅等行业规模化落地,打造可复制的AI产业化模式。
原文链接
7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召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座谈会,听取代表委员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等建议提案办理情况的意见。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健全制度、夯实基础、培育生态,推动二者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合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提供支撑。
原文链接
7月18日,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重点行业落地部署,以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持续开展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并推进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为绿色化发展夯实基础。
原文链接
标题:手搓第一个AI程序后,这位95后决定“反共识”创业|AI原生100
正文:
“脑子里的雷达瞬间亮了,必须出去。”翟星吉回忆起创业初衷时眼中闪着光。2023年GPT-4发布当晚,他用AI代码平台Cursor编写了第一个程序,迈出了创业第一步。这位曾在SaaS头部企业帆软工作5年的95后,选择...
原文链接
7月3日-4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在南昌举行。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出席并致辞,强调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他提出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试验验证和中试平台,加快战略性技术攻关及创新产品推广。同时,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促进大模型在制造业落地,加速智能化升级与技术应用,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原文链接
2025年被摩根大通称为AI应用转折元年,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制造业AI升级迎来新机遇。佛山作为广东首个“工业3万亿”地级市,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正加速推进AI升级。北电数智联合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调研20余家企业,发布《佛山AI赋能产业升级调研报告》,提出佛山制造业AI升级蓝图。
报告指出,...
原文链接
6月13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强化制造业计量的有效供给,在量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解决‘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等问题。通过创新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方法,突破关键计量技术,并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及数字化量值传递趋势。重点研究量子计量、动态量准确测量等技术,开展计量软件功能安全测评和工况环境下多种校准技术的应用。同时,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计量技术互鉴与军民融合发展。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