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春晚后,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租赁市场迅速升温。宇树科技的机器狗租赁价格为1500-2800元/天,人形机器人“日薪”可达3000-14000元,其中G1机器人最受欢迎。以G1为例,售价9.9万元,日租均价8000元下,两周即可回本。租赁场景包括商业活动、展会、教育等。京东曾在2025AWE租借机器人展示。然而,操作难度高促使商家提供带操作员服务。C端市场虽被看好,但落地仍需5-10年,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商业服务。售后维修成行业难题,现有技术人员难以应对复杂问题,且保修期后收费无明确标准。
原文链接
【摘要】
财联社12月2日报道,瑞银一项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调查显示,尽管苹果公司近期在最新iPhone机型上加大了对人工智能功能的投入,但消费者对此兴趣不高。瑞银分析师David Vogt指出,仅30%的受访者表示对具备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的智能手机感兴趣,另有27%的受访者表示不感兴趣,其余受访者则持中立态度。这表明当前市场对人工智能手机的需求较为疲软,苹果在这一领域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此次调查结果揭示了苹果在推动AI手机功能方面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于这类新技术的态度。
(242字)
原文链接
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841亿美元,同比增长3.7%,长期前景看好。然而,今年上半年模拟芯片市场表现不佳,主要受工业和汽车应用市场疲软影响。德州仪器、ADI、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巨头三季度财报均下滑,德州仪器营收降8%,ADI营收降25%。国内厂商表现不一,圣邦股份和南芯科技业绩增长显著,纳芯微和富满微则出现亏损。整体来看,模拟芯片市场正逐步复苏,消费电子类率先回暖,工业和汽车市场虽仍低迷但出现见底迹象。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需求增长,模拟芯片市场有望迎来新机遇。
此摘要保留了关键信息,符合新闻三要素。
原文链接
在9月10日举办的2024年半年度科创板消费类芯片专场集体业绩说明会上,南芯科技、艾为电子、格科微和聚辰股份四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分享了其上半年的业绩情况。会议指出,消费类芯片设计公司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下游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产品市场的恢复性增长。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持续复苏,以及工业和汽车领域对国产芯片的替代需求增强,加之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前景被看好。这一信息揭示了中国消费类芯片行业的积极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预计未来将持续向好。
原文链接
根据研究咨询机构Omdia的最新报告,全球AI数据中心芯片市场的规模预计在2029年将达到1510亿美元,即约1.08万亿元人民币,但增长速度将在2026年后显著放缓。在2022年市场规模仅为不足100亿美元的基础上,今年已增长至约5562.87亿元人民币,并将持续提升。然而,预计2026年将出现拐...
原文链接
### 功率半导体市场动态与展望
功率半导体市场在2024年展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首季,中国大陆主要功率半导体公司如士兰微、扬杰科技等业绩表现分化,仅四家实现了净利润增长。然而,自第二季度起,市场迎来转机,功率半导体板块呈现“涨”势。这得益于下游需求的复苏,特别是消费电子回暖、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以...
原文链接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市场寒冬后,全球存储厂商终于迎来了业绩的集体回血。韩国存储芯片巨头SK海力士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实现了营收16.4万亿韩元(约11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5%,并成功扭亏为盈,营业利润达到5.4万亿韩元。三星和美光的财报同样亮眼,显示出存储产业的回暖迹象。
这背后的主...
原文链接
财联社6月23日报道,一体成型电感概念走热,屹通新材、科瑞思、田中精机等公司因相关技术获市场关注,股价连续上涨。AI芯片需求推动金属软磁芯片电感市场快速发展,预计2023-2027年全球规模CAGR达76%,中国厂商如顺络电子等正加速国产化。三星和苹果广泛应用一体成型电感,而美、日、台厂商占据八成产能,中国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2022年底全球一体成型功率电感市场规模将达226亿,国内超100亿,汽车电子、5G和物联网是主要增长驱动力。
原文链接
标题:AI硬件:2024年的财富新风口?
在2024年被视作AI硬件元年,创业者涌入这片蓝海,寻找价值洼地。AI录音笔如PLAUD NOTE,凭借解决手机通话录音痛点,短短时间内销售额破亿,展示了市场潜力。AI硬件如雨后春笋,但成功者寥寥,初期产品主要解决基本需求,如会议录音、翻译等,实际体验仍有提...
原文链接
【财联社5月25日】英伟达新发布的GB200引发电磁屏蔽概念热潮,国内多家电磁屏蔽材料供应商如隆扬电子(20CM涨停)、万方发展、沃特股份等连续两日涨停。市场预期AI服务器对电磁屏蔽的需求增长,尤其是铜缆高速连接技术需解决EMI问题。分析师预计5G发展将带动电磁屏蔽材料需求扩大,市场规模预估2023年将达到92.5亿美元。国内企业如昆山隆扬电子等通过技术改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磁屏蔽材料通过反射和吸收阻隔电磁波,应用广泛于通讯设备至国防军工等领域。近期,共达电声等16家公司回应了相关业务布局。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