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近日,小米发布的“玄戒O1”芯片引发热议。该芯片采用3nm工艺,但围绕其是否为小米自研展开争议。Arm推出的CSS(Compute System for Client)解决方案改变了传统IP授权模式,允许客户直接获得经过验证的硬核设计,降低了芯片流片风险。尽管小米否认与Arm在CSS层面合作,但其在ISP和NPU上的自研投入提升了芯片价值。专家认为,自研芯片需具备架构设计、性能调优等主导权,而小米目前更接近于定制化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芯片巨头亦需多年积累方能实现全自研,小米的努力值得肯定。此事件反映了当前芯片设计领域的创新趋势及合作模式的变化。
原文链接
小米发布自研3nm芯片玄戒O1,性能超越苹果A18 Pro。玄戒O1采用双超大核设计,CPU多核性能跑分领先,GPU性能提升43%,功耗降低35%。小米15S Pro首发搭载,售价5499元。同时亮相的还有小米自研4G基带玄戒T1,支持4G eSIM独立通信。小米平板7 Ultra配备14英寸OLED屏,电池容量12000mAh,支持120W快充,售价5699元起。雷军宣布未来五年小米将投入2000亿元研发资金,展现持续创新决心。
原文链接
标题:小米玄戒O1的五大争议与解答
问题一:玄戒O1是国产芯片吗?
苹果的A系列芯片虽由苹果设计,但其IP源自ARM,制造依赖台积电,这与玄戒O1类似。若定义国产芯片为知识产权属本国,则玄戒O1算国产芯片,但若要求全产业链自主,则全球任何手机SoC都无法达标。
问题二:玄戒O1是自研芯片吗?...
原文链接
Meta Platforms被曝已开始小规模部署其首款自研AI训练芯片,计划若测试顺利将增加产量。此举或减少对外部供应商如英伟达的依赖,降低基础设施成本。Meta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在600亿至650亿美元间,部分资金用于生成式AI及核心业务投资。新芯片为专用加速器,更节能,由Meta与台积电合作生产。测试始于首次流片后,过程耗资数千万美元,历时三到六个月。Meta于去年开始用MTIA芯片进行推理任务,目标是在2026年用自研芯片进行训练。
原文链接
标题:苹果的芯片帝国
正文:自研芯片,这四个字代表着顶尖的科技实力。苹果,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2007年,初代iPhone采用的是三星、Balda、美光、Marvell、Wolfson和英特尔等多家公司的零部件,显示了苹果早期对供应链的高度依赖。直到iPhone的诞生,苹...
原文链接
标题:对话XREAL创始人徐驰:自研AR芯片并非与高通为敌
创业七年,XREAL创始人徐驰坚信,如果你的产品不行,体验明显比别人差,那被淘汰是理所应当的。XREAL目前占据全球近一半的AR眼镜市场份额,但徐驰的一些言论和产品理念却常遭质疑。
近期,徐驰和XREAL做出两项与众不同的决定:不做AI眼镜...
原文链接
OpenAI 正联合博通和台积电共同开发首款自研 AI 芯片,旨在应对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需求。OpenAI 曾考虑自行生产芯片,但因成本和时间因素暂时搁置建厂计划,转而专注内部芯片设计。博通和台积电将参与芯片的研发和制造,预计首款定制芯片将于2026年推出。目前,OpenAI 已组建约20人的芯片团队,核心成员来自谷歌等公司。此外,OpenAI 正寻求多样化芯片供应渠道以降低成本,芯片需求量大且预计今年将亏损50亿美元,收入37亿美元,其中算力支出为其最大开支项。此举或将对科技领域的市场产生影响。此项目于2023年10月启动,相关进展值得关注。
原文链接
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积电将为OpenAI定制一款名为A16的埃米级工艺AI芯片,以提升OpenAI的Sora视频模型的视频生成能力。A16命名代表制程16埃米,采用下一代纳米片晶体管技术和超级电轨技术,预计于2026下半年开始量产。相较于N2P制程,A16的芯片密度提升了1.10倍,在相同工作电压下速度提升了8%-10%,功耗降低了15%-20%。首批产能已被苹果预定,同时OpenAI也预定了A16产能。OpenAI原计划与台积电合作建设专用晶圆厂,但最终取消。OpenAI正在积极招募曾参与Google AI芯片TPU生产的前员工,寻求开发AI服务器芯片,并考虑与美国公司合作。OpenAI正评估芯片封装和内存组件,以优化芯片性能。这一动态反映出AI芯片成为市场争夺焦点,OpenAI正积极布局自研芯片领域。
原文链接
【小鹏自研芯片发布】小鹏汽车在“10年热爱之夜暨小鹏 MONA M03 上市发布会”上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图灵芯片流片成功,旨在为L4级自动驾驶领域提供解决方案。这款芯片性能强大,一颗相当于三颗主流智能驾驶芯片的性能,具有40核心处理器、支持2个独立ISP,能在黑夜、雨天及逆光条件下保持清晰成像。小鹏自...
原文链接
硅谷巨头转向自研芯片,旨在抵御英伟达的“围剿”。AI大模型企业因芯片供应受限,被迫寻求替代方案。英伟达芯片的性能缩水,加之出口管制风险,促使多家中国企业下场自主研发,覆盖5nm、7nm等工艺节点,确保AI芯片供应安全。
出口管制政策加剧了算力供需矛盾,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显著下滑,从2022财年的25...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