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7月,互联网大厂因AI战略频繁调整组织架构。阿里精简合伙人团队至17人,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字节Seed负责人离职,高管流动频繁。头部公司如腾讯、阿里、字节等将AI纳入核心战略,近一年完成至少12次架构调整。大厂凭借资金和创始人重视,吸引AI人才,但科研氛围与优先级仍待优化。马云半年内五次回归阿里,均与电商及AI相关;张一鸣也频繁参与字节AI事务。目前,大厂形成三种AI架构模式,同时进行“无上限投入”与业务整合。字节流动性最强,阿里持续调整,腾讯加大招聘力度。尽管盈利模式尚不明确,AI研发开支逐年攀升,字节、阿里、腾讯2025年投入逼近千亿。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半导体行业先进封装技术竞争加剧。台积电推出CoPoS技术,计划2028-2029年量产,并为苹果A20系列准备WMCM封装工艺。英特尔升级EMIB-T技术,优化电源传输与数据通信,同时研发散热创新技术应对高性能芯片需求。联电加码W2W 3D IC封装,夺得高通HPC产品大单。三星推出SAINT技术体系,建设HBM封装工厂和日本APL实验室。AI与HBM内存需求推动封装技术向3D堆叠发展,各大厂商积极布局以满足AI市场对高性能、低功耗芯片的需求。
原文链接
近日,有分析指出,全球科技大厂如微软、亚马逊、阿里、腾讯等的爆发式增长时代已结束,目前普遍增速仅为百分之十几,甚至苹果连续多个季度仅个位数增长。文章认为,这并非AI技术无用,而是因大厂基数庞大及社会信息化水平高,导致增长回归常态。未来科技行业将进入“长跑”阶段,强调复利与可持续发展。同时,AI在金融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正推动普惠服务的发展,如蚂蚁集团的AI战略及AI健康应用AQ等。文章还提到,当前时代的核心逻辑是“有钱花、有命花”,即注重财富保值与健康管理,而非短期暴利。
原文链接
近日,夸克发布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产品,推出“高考深度搜索”、“志愿报告”、“智能选志愿”三大功能,依托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和知识库,助力考生志愿填报。百度APP与QQ浏览器也在尝试通过AI技术辅助考生志愿填报。夸克的“志愿报告”功能可生成个性化志愿方案并详细解读,其搜索功能也升级为深度搜索,拆解问题精准解答。相比之下,QQ浏览器的AI高考通虽提供对话式筛选,但功能稍显模糊;百度APP则通过整合多个大模型及真人问答增强推荐能力。三家APP各有特色,但目前仍基于2024年数据推荐,未来功能更新值得关注。
原文链接
高考结束,志愿填报成为焦点。每年,高价志愿填报服务(最高12999元)被抢购一空,国内已有1242家相关企业。2024年高考志愿市场付费规模达10.2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10.9亿元。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AI志愿填报,百度、夸克、腾讯等推出AI工具,但推荐结果差异显著。AI虽免费且高效,但算法不透明、数据不全面等问题引发质疑。专家称,AI需更多地域规则数据和真实用户反馈以提升精准度。AI更适合分数两端的学生,中段学生需结合多工具使用。未来,AI或成免费、易用的辅助工具,但完全取代人工仍有距离。
原文链接
过去两年,AI成全球科技圈共识,国内外大厂重金押注。硅谷“精益AI Native公司排行榜”显示,AI初创公司如Midjourney,40人团队年收入5亿美元。国内大厂百度、阿里、腾讯等在财报中强调AI带动营收增长,但AI业务盈利情况复杂。大厂AI布局分四类:‘模型即产品’、‘模型即服务’、‘AI即功能’、‘卖铲人’。百度、阿里、腾讯处于第一梯队,AI成重要营收来源。百度AI云收入同比增长42%,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301亿,同比增长18%。快手、字节、美图处于第二梯队,美图设计室全年收入2亿,增长最快。科大讯飞、昆仑万维尚处投入期。AI研发投入巨大,腾讯、阿里等均超百亿级,阿里未来3年计划投入3800亿。虽有收入初现,但AI盈利仍面临挑战,需长期投入。
原文链接
4月22日酷开春季发布会推出超级智能体,百度、谷歌等巨头相继布局智能体领域。智能体作为新一代交互入口,通过理解、推理和执行,让用户只需发出指令即可完成复杂任务,大幅提升生产力。目前智能体发展分为三派:AI厂商构建技术生态,企业服务商专注垂直场景,软硬件厂商植入用户体验。尽管智能体面临技术整合、隐私保护等挑战,但其潜力巨大,未来可能重塑硬件和服务模式,实现个性化和智能化。
原文链接
近日,亚马逊大厂程序员反映,AI正将他们推向“高速流水线工人”的角色,工作压力倍增。起初,亚马逊鼓励员工利用AI提升效率,但如今已演变为变相强制。由于团队人员缩减一半,项目截止日期却大幅提前,程序员不得不依赖AI生成完整代码,而非仅限辅助。然而,AI生成的代码常含错误,导致员工沦为“代码审核员”,需耗费大量精力排查和修复问题。这种现状与传统“用AI解放人力”的设想背道而驰,反而让程序员陷入更繁重的劳动,且功劳归于AI,晋升前景不明。类似情况也在谷歌、Shopify等公司出现。哈佛大学教授Lawrence Katz担忧,过度依赖AI会阻碍新人掌握基础技能。亚马逊内部的“亚马逊气候正义员工”组织为此发声。亚马逊官方回应称AI旨在增强而非取代人力,但员工对高强度工作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
原文链接
AI智能体平台Manus开放注册,被视作AI智能体行业的‘DeepSeek时刻’。Monica公司已完成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近5亿美元。Manus能完成复杂任务如视频制作、网页设计等,推动大厂加速布局AI Agent。百度推出心响APP,字节跳动推出扣子空间,阿里与Manus合作并推出“心流”智能体。然而,通用型Agent尚存技术难题,跨应用操作和用户体验待提升。垂直领域Agent因场景聚焦,发展成熟度更高。2025年被视为AI Agent爆发元年,全球融资超665亿元,但行业仍处萌芽期,通用Agent需突破生态孤岛等问题,才能走向成熟。
原文链接
2025年一季度,国内AI大厂在大模型领域发布活动减少,与DeepSeek-R1的开源低价高性能策略有关。DeepSeek-R1以低成本对标GPT-4,打破了行业高投入高门槛的共识,动摇了大厂的护城河。此举引发硅谷科技股回调,也让大厂反思其路径依赖。新玩家的崛起迫使大厂从追求闭环转向更灵活的模型应用策略。百度、字节、腾讯等公司分别调整战略,有的转向开源,有的加速整合外部模型。DeepSeek-R1的冲击促使行业重新审视资源分配与技术路径,推动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