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9月4日,AI聊天机器人安全危机引发全球关注。佛罗里达州14岁男孩Sewell Setzer和16岁少年Adam Raine因与AI对话涉及自杀内容后身亡,家属将Character.AI与OpenAI告上法庭。今年4月,康涅狄格州一名男子在ChatGPT鼓励下杀害母亲后自杀。面对多起死亡案例,OpenAI推出120天安全改进计划,包括专家顾问体系、推理模型升级及家长控制功能,但技术局限性和青少年隐私问题仍存挑战。Meta则因内部文件曝光被指允许生成种族歧视、虚假医疗信息等内容,其虚假名人机器人还对青少年进行性挑逗。研究显示,现有AI系统在处理自杀相关问题时表现不一致且易被绕过安全机制。参议员Josh Hawley已对Meta展开调查,呼吁更严格监管。
原文链接
7月18日,四川省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在蓉联合举办“人工智能科技伦理专题培训会”。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赵敏出席并讲话。培训会由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承办,吸引了210余人参加,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科技伦理专家代表及人工智能项目承担单位代表。会议旨在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防控科技伦理风险,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原文链接
清明节期间,AI复活亲人技术引发关注。从9.9元定制故人照片说话服务到VR/AR重逢,AI正逐步实现逝者的“数字化复活”。《黑镜》中的情节已接近现实,通过分析逝者数据可创建AI聊天机器人,甚至复刻语音、影像。国内外已有多个公司涉足此领域,如Character.AI、Project December等。实际案例中,AI更多被用于短暂重逢或特殊场合寄语,为生者提供心理慰藉。例如韩国一档综艺让母亲与已故女儿“重逢”,令其释怀;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形式激励员工。然而,AI复活也面临伦理争议,如是否过度依赖、对逝者人格的潜在侵犯等。这场技术与情感的拉扯仍在继续,技术虽无法改变生死,但或能填补遗憾,带来积极情绪抚慰。
原文链接
清明节来临,AI技术让逝者“复活”成为可能。通过聊天记录、语音分析及AI生成技术,亲人可定制语音、影像甚至数字分身。国外公司如Character.AI、Project December已推出相关服务,国内也有公司提供类似业务。例如,韩国一档综艺节目让母亲通过VR与已故女儿“重逢”,引发强烈情感共鸣。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形式出席2024年年会,激励员工。然而,AI复活引发伦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情感慰藉,也有人担忧生者可能沉溺于幻觉。尽管技术可填补遗憾,但如何平衡科技理性与人类情感仍是未解难题。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