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10月24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最新财报电话会上表示,Optimus机器人可能成为‘无限赚钱的秘密武器’,并称其未来将能执行顶级外科手术,推动医疗普及。他描绘了一个可持续富裕、消除贫困的世界愿景,但目前Optimus尚未展示手术能力,仅演示过功夫、捡鸡蛋等简单任务。据透露,特斯拉计划于2026年初推出Optimus 3.0,并将年产量提升至100万台。马斯克承认大规模生产极具挑战,并借此推动股东支持其高达1万亿美元的新薪酬方案。此次会议聚焦Optimus与Robotaxi,关于新车型的信息较少。
原文链接
2025年11月15日截止的首届BEHAVIOR家务挑战赛由李飞飞团队发起、英伟达赞助,旨在推动具身智能发展。参赛者需用星海图R1 Pro机器人在虚拟家庭环境中完成50项家务任务,涵盖清洁、烹饪等,可选标准或特权赛道。评分标准包括任务完成率、模拟时间等,最终排名以平均任务完成率为主,前三名可获最高1000美元奖金及RTX 5080。李飞飞表示,BEHAVIOR受ImageNet启发,目标是解决机器人学习标准化不足、数据匮乏等问题,并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比赛覆盖1000个家庭活动,提出跨房间导航、双手操控等能力要求,被视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北极星’任务。更多详情见官网。
原文链接
财联社9月25日讯,美国万亿AI基建潮面临严重依赖进口的挑战,四大关键设备和材料成为焦点。Exiger首席执行官Brandon Daniels指出,燃气轮机、核电站锻件和组件、大型变压器及钢材主要依赖外国供应商,如德国西门子、韩国斗山等。此外,超过80%的高压变压器由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制造,而钢铁则因成本与产能需求多依赖进口。关税问题进一步加剧复杂性,3%-6%的预算增加可能转化为数亿美元额外成本。Daniels警告,熟练劳动力短缺(如焊工、机械师)也将成为瓶颈,未来五年需大幅扩张工业劳动力以支撑项目落地。
原文链接
9月13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OpenAI正推进硅谷最昂贵的扩张计划,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同时深陷亏损。过去九个月,其签订多项巨额协议:包括每年600亿美元购买甲骨文算力、180亿美元建数据中心、100亿美元研发芯片,并计划推出硬件设备。这些投入使其未来十年承担数千亿美元义务,推高合作伙伴估值,如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借此登顶全球首富。尽管今年收入预计达130亿美元,但亏损将持续多年,CEO奥尔特曼称2029年前累计亏损或达440亿美元,不过公司目标是2028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美元。ChatGPT用户超7亿,但付费率不足3%,长期盈利仍是挑战。支持者认为AI潜力巨大,OpenAI及其投资者仍保持乐观。
原文链接
2025年,AI陪伴硬件成为科技界新风口,吸引奥特曼、雷军等商业巨头押注。OpenAI收购苹果前首席设计师创办的AI硬件公司,字节跳动开发智能耳机Ola Friend,雷军投资贝陪科技。市场涌现出桌面机器人、智能手环、语音挂件等多样化产品,满足情感陪伴与实用需求。中国AI情感陪伴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38.66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595.06亿元。然而,商业化面临挑战:产品定位模糊、技术体验不足、同质化严重及订阅付费模式受抵触。成功案例如“娃三岁”毛绒玩具全球热卖2000万只,BubblePal挂件销售额破亿。专家指出,未来破局关键在于简化功能、强化情感连接及合理定价策略。
原文链接
8月26日,协同办公领域迎来AI驱动的新一轮竞争。钉钉、飞书和企业微信三大平台密集发布AI相关功能,告别流量争夺转向智能化竞赛。飞书在7月率先推出知识问答、AI会议等成熟功能;企业微信5.0强化与微信生态的连接,新增智能搜索等功能;钉钉8.0则推出钉钉One、AI听记等超10款产品,强调AI原生生态。尽管三者依托阿里、字节、腾讯的生态优势差异化布局,但功能同质化趋势显现,AI表格等领域成为重点竞争方向。目前,赛道已呈“红海”态势,用户增长见顶,盈利压力加大。飞书预计2024年ARR突破3亿美元,企业微信与钉钉也计划实现盈利或盈亏平衡。如何将技术投入转化为可持续商业模式,将是未来关键。
原文链接
2025年6月,Arc Institute发起首届“虚拟细胞挑战赛”,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基座与测评标准体系,推动AI虚拟细胞(AIVC)研究规范化。比赛基于H1胚胎干细胞的CRISPR干扰数据,采用差异表达基因匹配度、扰动分布区分度和全局表达误差三大指标评测模型性能。Arc发布的开放数据资源Atlas整合超3亿单细胞数据,包括观测与干预型数据,显著提升模型训练质量。Broad Institute、CZI等机构也在推进相关研究,强调多模态数据整合与闭环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目标是实现虚拟细胞领域的“图灵测试”,让AI预测与实验结果难以区分,进一步揭示生物系统的因果机制。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5日,媒体披露AI发展带来的严峻生态与安全隐患。数据显示,到2027年,AI预计年耗水66亿立方米,为瑞士用水量两倍;至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将翻倍达945太瓦时,超日本与瑞士总和。此外,生成式AI在2023年已产生2600吨电子垃圾,预计2030年将达250万吨,相当于133亿部废弃手机重量。安全方面,国家安全部警示‘数据投毒’问题显著,虚假文本仅占0.01%即可使模型有害输出增加11.2%,且污染效应可能延续,进一步威胁数据安全。
原文链接
7月28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AI)行动计划,旨在巩固美国在AI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计划包括加快数据中心审批、扩大AI出口及消除算法偏见等措施,并废除前总统拜登的保护主义政策。然而,专家指出,该计划可能面临法律挑战,特别是关于要求AI无偏见的行政令,被认为难以实现且易引发宪法第一修正案争议。此外,‘谁决定真相’成为核心问题,因AI系统基于人类数据训练,难免带有偏见。同时,计划为大型语言模型提供版权侵权保护也引发版权持有者不满,相关诉讼或将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
原文链接
2025年5月15-18日,五源在上海举办了为期72小时的AI生存挑战,7位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在屏蔽智能手机、浏览器等互联网工具的情况下,仅依靠AI工具和100元启动资金,尝试用AI解决生存问题并创造价值。挑战中,有人训练出AI朋友,有人生成影视作品,有人尝试搭建虚拟直播间。例如,大模型算法工程师Ming成功完成外卖下单,并训练出能长期陪伴的AI助手Ethan,但AI在人机验证、功能调用上的局限性也显现出来。独立开发者陈郅悦通过AI工具解决了生存问题,并开发了虚拟直播间产品,探讨了隐私与情绪表达的新空间。此外,传统导演利建磊借助AI生成影像,反思人类情感与AI创作的边界。这场挑战不仅是一次技术实践,更是对未来AI与人类关系的探索。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