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AI明星公司Manus在短短130天内从爆红到陷入“跑路”疑云。3月上线后,其产品凭借强大功能引发抢购,但5月开放注册后月活骤降至1000万。6月,总部迁至新加坡,国内团队裁员80人,仅保留核心技术人员,中文版产品停用。迁移背后涉及资本、合规与资源压力:4月获美国风投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推动国际化布局;同时,算力供应和数据合规问题促使公司选择新加坡作为新据点。然而,产品表现仍存不足,商业化面临高昂成本与用户需求差异挑战。分析师认为,Manus需通过快速迭代完善技术,并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以实现盈利。
原文链接
7月13日,通用AI智能体公司Manus突然宣布彻底撤出中国。据悉,Manus对国内部分业务进行裁员,并将核心技术人员迁至新加坡总部,目前中国区员工总数约120人。Manus官网已拒绝中国IP访问,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也被清空。Manus曾于3月6日发布,号称“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能够自主完成工作与生活任务,被誉为执行型“全能打工人”。对于撤出原因,外界猜测或与获取NVIDIA芯片、应对美国财政部对其7500万美元融资审查有关。该轮融资使Manus估值飙升至近5亿美元。为确保资金到位,Manus调整战略,转型为新加坡公司。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针对AI企业Manus‘暴雷’传闻,知情人士向虎嗅回应称公司正常运营,否认‘跑路’。近期,Manus因裁员、社交媒体清空及与阿里合作终止等传闻引发关注,但内部人士透露裁员是基于经营效率考量,且总部迁至新加坡仅为满足国际合规需求。4月末,Manus获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估值达5亿美元,但其海外布局因美国投资限制法案面临审查。此外,Manus自上线起便限制国内访问,社交媒体运营较少,相关争议多为旧事重提。尽管舆论质疑其‘套壳’和商业化能力,Manus创始人肖弘认为公司在ARR指标上表现优异。未来,Manus将面临全球化发展的新挑战。
原文链接
2025年5~6月,中国AI企业Manus因接受美国Benchmark领投的融资,正接受美国Reverse CFIUS调查,或成首个判罚案例。Manus被称为“通用型AI Agent”,但被质疑技术含量低,仅“套壳”其他AI模型。根据2025年1月生效的Reverse CFIUS规则,限制美国资本投资中国AI等领域,关键门槛包括是否涉及“开发”及训练运算量达10^23以上。Manus是否触及禁令尚无定论,其总部已迁至新加坡,并大幅优化中国员工团队。此次调查无论结果如何,都将为行业提供监管尺度的重要参考。
原文链接
7月11日,AI项目Manus被曝大幅裁员,国内120人团队仅保留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公司回应称基于经营效率考量调整团队,专注核心业务。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长期以海外业务为主,其核心产品Monica在全球拥有2000万用户,年收入达1800万美元,主要市场为北美。今年3月,Manus因宣传视频引爆国内舆论,但后续重心仍偏向海外,中文版官网无法访问,微博、小红书内容清空。4月,硅谷风投Benchmark领投新一轮融资,未引入新国内机构。6月,Manus宣布总部迁至新加坡,并在多地举办线下活动。目前,Manus估值5亿美元,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中仍是初创团队,未来发展取决于产品层面的角逐。
原文链接
7月11日,搜狐科技探访发现,Manus北京海淀办公区仅剩十余人工作,公司明确表示‘不再招聘’。据悉,该办公区位于epark花园路社区,此前曾吸引大量合作方和媒体关注,但近期热度下降。多名离职员工透露,当初因产品潜力加入,但数月后选择离职。尽管招聘平台仍显示开放20余个职位,但实际已停止招聘。此前网传Manus裁撤部分国内业务并将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官方曾回应相关传闻。3月11日,Manus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但相关微博已被清空,中文版推进或已暂停。
原文链接
7月11日,AI Agent产品Manus清空微博、小红书内容,疑似进一步调整。此前,公司因裁员争议引发关注,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5月,Manus获硅谷风投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但因美国《对外投资安全计划》限制,需接受审查,并被要求迁出中国。6月,其总部已迁至新加坡。Manus由三位华人创立,虽为本土孵化,却定位于全球市场,流量主要来自巴西、美国等地。3月爆火后,产品备受争议,包括技术依赖Claude和Qwen,以及饥饿营销质疑。近期功能更新频繁,同时在海外多地扩展业务并与微软Azure合作。然而,与阿里合作的中文版开发中止,官网对中国用户显示不可用。
原文链接
7月11日,AI Agent平台Manus清空其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官网显示‘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此前,Manus曾于3月11日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基于国产模型实现全部功能,但相关官宣微博已被删除。据蓝鲸新闻报道,多位员工证实公司正将总部迁往新加坡,国内团队大规模调整,核心技术人员外迁。一位前员工透露,Manus或将不再设立国内办公地,中文版开发‘不会继续推进’,标志着其中文业务可能全面终止。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Manus创始人肖弘将公司总部从武汉迁至新加坡,开启全球化进程。此前,Manus因主打海外市场的浏览器插件Monica获得关注,但肖弘因不愿离开武汉曾遭风投拒绝。今年6月,公司在新加坡开始招聘,开出高薪吸引技术人才,但在当地规模尚小。与此同时,武汉的部分员工被裁,获得赔偿后顺利入职新公司。促使搬迁的原因包括美国投资管制政策及Manus于3月完成的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达5亿美元。面对字节等大厂的竞争,肖弘强调‘超级激进’的创新策略,但也面临技术护城河和资金压力的挑战。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AI初创公司Manus被曝裁撤中国区业务,原120人团队仅保留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Manus对外回应称调整是基于经营效率考量,未来将专注核心业务。尽管年初曾被视为国产AI骄傲,但Manus自创立起重心便在海外,宣传、活动及招聘均以国际市场为主。其官网和产品未在国内备案,国内社交媒体账号也几乎无动态。公司全球总部已迁至新加坡,母公司蝴蝶效应仍在国内运营。今年4月,蝴蝶效应获硅谷风投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估值近5亿美元,但投资正受美国财政部审查。Manus并非孤例,多家中国AI创业公司将总部设于海外,全球化趋势显著。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