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近日,AI工具DeepSeek走红,部分大学生对其产生依赖并不当使用。某高校大一英语作业群中,因使用AI生成作文被判零分。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出台AI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范围。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也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行为。AI应作为学习助手而非偷懒工具。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近日发布《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规范AI工具在科研和论文撰写中的使用。研究表明,国内高校师生几乎全部使用过生成式AI,近六成频繁使用。与此同时,剑桥、牛津等多所国外高校也在调整AI使用政策,从禁止转向有限放开。复旦大学规定禁止AI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结果图片创作等六个方面使用,但鼓励在文献检索、图表辅助制图等方面合理使用。肖仰华教授认为AI应用需有原则和边界,但也要接受其带来的挑战。
原文链接
【2024年】中国在AI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配套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这是全球首个针对AI生成内容标识的国家标准,旨在强化AI内容可信度与透明度。《意见稿》提出,AI生成合成内容应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以明确告知用户内容来源与性质,涵盖智能对话、文本生成、语音编辑、人物图像及视频处理等各类AI创作。此前,国内已有多项AI管理规范,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旨在促进AI健康应用与创新发展。国际层面,欧盟、英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出台AI治理法案,强调平衡发展与风险,确保安全与公平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此次行动不仅体现了对AI技术的深入思考与监管力度的加强,也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新的参考范例。
原文链接
国家网信办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互联网上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增强公众辨别能力。该办法覆盖提供生成合成服务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内容传播平台、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以及普通用户。核心要求是:
1. **服务提供者**需对属于特定情形的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并...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