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初以来,国内主流AI社交应用下载量大幅下滑,星野和猫箱等头部产品月下载量分别从1月的486万和264万降至5月的93万和61万,DAU也呈现停滞或下降趋势。行业面临用户增长乏力、技术力不足及商业化困境等问题,角色同质化、交互体验差导致用户流失严重。筑梦岛因低俗内容被约谈整改,新增年龄确认与实名认证功能。部分企业如百度、京东低调入场,但业内普遍认为AI社交短期内难迎技术突破,“苟着”成行业现状。从业者指出,未来需结合传统娱乐与游戏行业经验,聚焦精品内容创作,提升创意与用户体验,以探索新商业模式。
原文链接
初创AI APP如何在小众赛道实现百万用户?|AI产品Time&咔皮记账
对AI产品而言,如何获取活跃且高粘性的用户是关键问题。量子位智库统计发现,一批初创AI APP以反常识的速度快速增长,它们不依赖大流量平台,也不瞄准大众市场,而是通过精妙功能设计和个性化宣发策略脱颖而出。
「AI产...
原文链接
近日,ChatGPT凭借全新图像生成功能引发热潮,多项运营指标创历史新高。据SensorTower数据,上周其活跃用户数、下载量及订阅收入分别增长5%、11%和6%。此次热潮源于吉卜力风格图片的广泛传播,连白宫也参与其中。尽管面临算力挑战,OpenAI已将图像功能向免费用户开放,并透露付费用户突破2000万,订阅收入年化超50亿美元。此前,OpenAI刚完成40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3000亿美元。CEO奥尔特曼呼吁紧急扩充算力,并表示服务速度可能受影响。公司预计今年营收达127亿美元,较去年翻三倍。
原文链接
OpenAI的ChatGPT在2024年恢复强劲增长,从2023年11月的1亿周活跃用户增至2024年8月的2亿,仅9个月。近期,ChatGPT用户数在不到6个月内实现翻倍。自2022年11月发布以来,ChatGPT仅用2个月达到1亿月活跃用户。2023年11月突破1亿周活跃用户,2024年12月增至3亿,2025年2月达到4亿。增长主要得益于新模型和功能,尤其是GPT-4o的多模态能力和高级语音模式。移动端用户稳定增长,4亿周活跃用户中有1.75亿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竞争对手DeepSeek在发布10天内跃居全球第二,但用户活跃度仍低于ChatGPT。
原文链接
OpenAI近日透露,截至2月,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已达4亿,较去年12月增长33%。公司预计今年营收可达110亿美元,远超去年的预期。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表示,公司正迅速成长为一家Hyperscaler,即大规模云计算巨头。尽管收入增长迅速,OpenAI仍面临持续亏损,预计2029年才能实现盈利。此外,OpenAI的企业业务拥有200万付费用户,开发者流量在过去六个月内翻了一番。
原文链接
OpenAI周活跃用户已达4亿,比去年12月增加33%。首席运营官布拉德·莱特凯普表示,ChatGPT的增长源于其“更加有用和为更多用户所熟悉”。用户主要通过口碑传播发现ChatGPT的价值。企业业务方面,付费用户数已增至200万,接近去年9月的两倍。开发者流量在过去六个月内翻了一番,o3模型使用量增长五倍。大型企业客户包括Uber、摩根士丹利等。莱特凯普认为AI将成为每个企业的必备工具。
原文链接
标题:Gamma创始人自述:从0到4000万用户,我们是如何增长的?
4000万用户、1.5亿次生成、250万站点、5亿张图片,这是AI PPT赛道代表产品Gamma在2024年的成绩。
去年10月,Gamma突破2500万用户时,联合创始人兼CEO Jon Noronha回顾了从0开始起步,经历找...
原文链接
《科创板日报》报道,字节跳动的AI产品豆包凭借“大力出奇迹”的策略,今年5-7月日新增用户从20万飙升至90万,并在9月成为中国首个用户规模破亿的AI应用。截至11月底,豆包累计用户超1.6亿,日活近900万,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尽管起步较晚,字节跳动通过巨量引擎等平台大规模投放广告,10月国内头部AI应用广告投放超4亿,近半年翻五倍。Kimi等字节产品广告投入巨大,但留存率偏低,仅约28%的三日留存率。字节认为付费订阅模式在中国难行,正探索更视觉化、低门槛的AI产品形式。
原文链接
2024年,多家AI初创企业如大林的公司和竹间智能因用户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激烈及盈利困难而面临困境。国内AI巨头如Reka AI和Stability AI分别寻求被收购,反映出圈用户和盈利难题。大模型厂商如月之暗面、字节跳动通过广告攻势争夺用户,但技术和商业化挑战持续。用户获取成本提高,巨头们加大投放力度,如Kimi成功通过买量实现估值增长。然而,商业化焦虑严重,AI产品的经济效益与高昂的成本形成反差,大模型厂商面临盈利难题,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清晰度成为生存关键。投资者对大模型领域的投资趋于理性,警惕高估值和技术瓶颈。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