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9月5日,华纳兄弟探索公司在美国洛杉矶联邦法院起诉AI平台Midjourney,指控其未经授权使用蝙蝠侠、超人、兔八哥等角色版权训练AI模型并生成图像和视频。诉状称,Midjourney利用DC漫画、汉纳巴伯拉动画等旗下作品盈利,且取消了此前限制侵权内容生成的措施。华纳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此案与2024年6月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提起的类似诉讼相呼应,涉及多个经典角色。Midjourney成立于2022年,总部位于旧金山,截至2024年9月用户近2100万,年营收约3亿美元。华纳声明强调保护内容资产及创意伙伴权益。
原文链接
8月2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发文指出,擅自使用AI软件生成低俗、丑化他人肖像图片构成人格权侵权。案情显示,某微信群成员未经同意,用AI将原告微信头像生成衣着暴露、身体畸形的动漫图片并群发和私信,导致原告社会评价降低。法院审理认为,群发行为侵害肖像权和名誉权,私信行为虽不公开但仍侵害一般人格权,因其对原告造成心理屈辱。最终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目前判决已生效。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2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一起AI“深度伪造”名人声音带货侵权案,判决商家赔礼道歉并赔偿12万元。原告李某某为教育领域知名人士,发现被告某文化传媒公司在网络平台使用其肖像和AI合成声音推广图书,未获授权,构成对其肖像权和声音权的侵犯。法院认为,涉案AI合成声音与原告声音高度一致,易使公众误认关联,落入声音权益保护范围。被告作为委托方未尽审查义务,需与视频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该案一审判决已生效,被告已履行判决内容。
原文链接
8月7日,日本《读卖新闻》向东京地方法院起诉美国生成式AI企业Perplexity AI,指控其未经许可复制并使用《读卖新闻在线》文章内容,侵犯版权法规定的复制和公开传播权,并索赔约21.68亿日元(约合1.06亿元人民币)。这是日本大型新闻机构首次对生成式AI企业提起类似诉讼。《读卖新闻》指责Perplexity AI的服务减少了用户对其网站的访问,导致广告收入下降,并要求法院禁止该企业复制其文章及删除已获取的内容。此前,BBC和Cloudflare等也对Perplexity AI提出类似指控或法律威胁。
原文链接
7月24日,篮球明星勒布朗・詹姆斯的法律团队向一个AI平台发出停止侵权函,要求阻止病毒式传播的虚假AI视频。该视频显示怀孕的詹姆斯被送上救护车,并与另一位球星斯蒂芬・库里互动,内容荒诞离奇,在Instagram上获数百万观看量。尽管多个相关账号被删除,该视频仍在X平台流传。制作视频的AI平台创始人确认收到律师函,但具体内容尚未公开。詹姆斯并非唯一受AI虚假内容困扰的名人,但此次事件更像一场恶作剧式的病毒传播。
原文链接
美国加州北区法院近日对两起AI训练素材版权案作出简易判决,首次明确AI训练中的合理使用边界。在作家诉Anthropic案中,法院认定合法购买书籍扫描为电子版用于训练属合理使用,但通过盗版网站下载内容仍构成侵权。Meta案中,法院认为其使用BT种子下载盗版图书训练Llama模型具有转换性,不构成市场替代,亦属合理使用。两案反映出中美在AI产业发展与版权监管间的博弈差异,美国法院对AI产业持较宽松态度,而欧盟则倾向严格合规。判决涉及数据取得、训练和输出三个核心问题,强调盗版素材不可接受,但正版转化及训练行为可适用合理使用原则。我国预计也将陆续出现类似案件的一审判决。
原文链接
近日,OpenAI推出的「IO」项目被初创公司IYO起诉涉嫌商标侵权与不正当竞争。IYO称其早在2021年就申请了「IYO」商标,并在2024年获批,而OpenAI在2023年成立IO公司后,多次接触IYO并获取其产品信息,最终推出与IYO理念高度相似的设备。诉讼文件显示,OpenAI高层曾多次与IYO会面,甚至有员工购买IYO产品并要求提供设计细节。法院已下令OpenAI下架相关宣传资料,事件引发马斯克等科技界人士关注。目前OpenAI否认侵权,案件仍在审理中。
原文链接
5月21日,全国首批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侵权责任保险在无锡落地。人保财险无锡市分公司与无锡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为后者自主研发的雪浪工业大模型提供70万元的风险保障。这是江苏首个针对工业大模型生成内容的专属保险,旨在应对AI在训练和生成内容时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包括数据合法性争议及侵犯第三方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问题。此保险的推出体现了对AI技术发展过程中潜在法律风险的关注,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原文链接
近日,AI拟声技术被滥用用于商业欺诈,明星代言造假频现。短视频平台出现假冒全红婵账号,AI伪造声音带货土蜂蜜,误导消费者。此前,张馨予、古天乐、雷军等名人也被AI模仿声音参与虚假广告,甚至涉及中老年保健品骗局。AI造假已形成灰色产业链,成本低廉,仅需付费购买工具包即可实现。受害者不仅限于名人,普通人亦可能被骗。4月29日,全红婵父亲发声谴责AI伪造全家声音售卖蜂蜜。AI换声技术滥用引发社会担忧,专家呼吁加强鉴别能力,同时立法保护声音权益。北京互联网法院已宣判首例AI声音侵权案,并计划推行‘白名单制度’规范AI内容。警惕AI假内容,保持怀疑态度,仍是应对虚假信息的关键。
原文链接
IT之家3月15日消息,国产AI公司深度求索开发的AI大模型DeepSeek爆红,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李鬼”网站和App。不法分子利用仿冒DeepSeek,以“永久会员”198元或“本地部署”49元的噱头进行诈骗。据澎湃新闻报道,消费者下载形似DeepSeek的山寨App后,遭遇付费陷阱或虚假安装包。数据显示,自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3日,全球已出现2650个仿冒DeepSeek的网站,数量持续增长。这些网站通过相似域名和界面诱导用户,可能传播恶意软件或窃取个人信息。我国《商标法》认定此类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律师提醒,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下载,核对开发者信息,发现假冒应用应及时卸载并举报至相关部门。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