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9月3日,亚马逊推出AI购物新功能Lens Live,升级原Amazon Lens工具。用户可通过手机镜头实时扫描实物,屏幕即显示匹配商品列表,并支持加入购物车或收藏。该功能由亚马逊SageMaker和AWS技术支持,结合AI助手鲁弗斯提供产品解析与推荐问题,提升购物体验。Lens Live率先登陆iOS亚马逊购物App,初期面向数千万美国用户,暂未公布全球推广计划。此功能是亚马逊近一年多项AI优化购物体验举措之一,包括虚拟助手、个性化推荐等,满足消费者比价与信息获取需求。
原文链接
8月25日,X-energy与亚马逊、韩国水电核电公司(KHNP)及斗山能源签署协议,加速第四代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及TRISO-X燃料在美国部署,以满足数据中心和AI电力需求。此前亚马逊投资5亿美元支持该项目,并计划到2039年部署超5吉瓦核电。韩国企业将协助评估全球扩张机会。核能因稳定可靠,成为数据中心理想选择,但SMR技术尚处起步阶段。除亚马逊,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布局核电。华泰证券认为,美国核能发展受政策推动,或从预期走向现实。国内方面,中国聚变能源公司7月完成115亿元增资,中核集团持股50.35%,多家企业参与产业链整合,资本助力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19日,亚马逊股价表现持续落后于纳斯达克100指数,年初至今仅上涨5.5%,远低于指数的13%涨幅。自7月31日财报不佳以来,差距进一步扩大。市场担忧其云计算业务增长疲软,AI投资未能显著拉动财务表现,导致远期市盈率降至26倍,低于指数的27倍。部分投资者认为亚马逊因业务多元化而缺乏“纯粹的AI概念”,使其在以AI为主导的市场中显得逊色。尽管如此,亚马逊仍获华尔街青睐,超九成分析师给予“买入”评级,无人建议“卖出”。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AI投入或将在长期推动业绩增长,尤其是云计算领域潜力被看好。
原文链接
亚马逊云服务(AWS)承诺在2028年前向美国政府机构提供高达10亿美元的云服务优惠,助力其旧系统现代化及AI技术应用。美国总务管理局近日宣布了这一合作,AWS将通过服务积分支持政府机构的培训、基础设施升级和云端迁移,以节省开支并加速联邦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此举旨在提升政府技术能力,并推动高效、创新的公共服务发展。
原文链接
2023年,亚马逊云科技提出“选择大于一切”战略,发布AI模型聚合平台Amazon Bedrock,提供多模型协同解决方案。本周,OpenAI开源模型gpt-oss系列首次通过Bedrock和SageMaker访问,性价比显著提升。同时,Anthropic推出Claude Opus 4.1与Sonnet 4升级版,强化复杂任务处理能力。Bedrock现已成为全球最大AI模型聚合平台,汇聚Meta、Google、OpenAI等顶级厂商的超400款模型,支持企业灵活选择与组合。市场趋势显示,企业需求从单一“最强模型”转向“最适合模型”,并依赖多模型协作实现最佳效果。这一多元化生态正在重塑AI与商业结合的未来。
原文链接
8月6日,亚马逊云科技宣布OpenAI的开放权重模型首次可通过Amazon Bedrock和Amazon SageMaker AI访问。这一举措将帮助客户更快速地构建生成式AI应用,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创新。此举标志着OpenAI模型在云端服务中的深度整合,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了更高灵活性与效率的选择。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5日,亚马逊AWS宣布首次接入OpenAI的开放权重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20b,打破微软独家转售OpenAI软件的优势。这些模型将通过AWS的Bedrock和SageMaker平台提供给客户,旨在满足客户对多样化AI工具的需求。AWS产品总监Atul Deo表示,此举推进了其提供尖端AI技术的愿景,并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与灵活性。此外,亚马逊还与Anthropic合作,投资80亿美元并提供其Claude系列模型。近期财报显示,亚马逊云业务增速落后于竞争对手,投资者期待其投入能带来回报。
原文链接
美东时间周四,亚马逊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每股收益1.68美元,营收1677亿美元,均超预期,但盘后股价大跌6%。其AWS业务营收308亿美元,略高于预期,但逊色于微软Azure和谷歌云的强劲表现。微软Azure在2025财年收入达750亿美元,推动微软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谷歌云收入增长32%,未兑现客户承诺增长38%。相比之下,亚马逊虽预计第三季度营收1740亿至1795亿美元,优于预期,但仍显平淡。分析师指出,消费者需求韧性较高,CEO称未见需求衰减。
原文链接
7月31日,亚马逊与《纽约时报》达成多年期AI授权协议,亚马逊每年将支付2000万至2500万美元。这是《纽约时报》首份AI相关授权协议,涵盖新闻、烹饪及体育内容,用于训练AI模型并在产品中展示摘要。该收入接近《纽约时报》2024年总收入的1%。协议以现金支付为主,凸显高质量新闻价值。与此同时,《纽约时报》正起诉OpenAI和微软侵犯版权,而其他出版商也在采取类似法律行动。AI公司与出版商的合作日益增多,但财务条款和使用方式各异。《纽约时报》CEO表示,合作符合高质量新闻应被付费认可的准则。
原文链接
亚马逊近日关闭了其在上海的最后一家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标志着其在中国本土研发力量的彻底撤离。首席科学家王敏杰在社交媒体上感慨,这象征着中美在尖端AI领域合作的“一个时代结束”。该中心成立于2018年,虽规模不大,但科研实力强劲,开发的开源工具Deep Graph Library为亚马逊带来近10亿美元收入。然而,由于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美国对中国实施严格技术出口管制,中国则强化数据本地化要求,使得跨国企业面临合规困境。亚马逊等公司选择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转向地缘政治风险较低地区,但这可能削弱其创新潜力。与此同时,中国正加速推动AI自主创新,试图打造不依赖外部的技术生态,全球科技版图正经历深刻重塑。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
AI热搜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