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能否取代记者?
今天是记者节,媒体圈内开始讨论AI能否撰写高质量特稿。我尝试用AI仿写了几篇特稿平台的样章,乍看之下似乎有模有样,但仔细观察发现,AI的仿写要么像网文,要么像PPT总结,无法达到特稿平台的标准。
这引发了媒体人士的警觉:AI很容易学会人类的“套路”,在套路化的新闻内容和标题模式下,AI可以轻易模仿。然而,AI会取代记者吗?这个问题虽然常见,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大多数人只将新闻视为宣传和引流工具,而流量已成为一门生意。
在当前的内容传播生态中,记者的声音远不如在社交媒体上的超级个人IP响亮。真正的记者并不担心被AI取代,因为他们知道,AI无法亲临现场,也无法深入人际交往。记者的核心价值在于亲身体验和深度调查,这是AI难以替代的。
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是走访家乡山区的越南媳妇,尽管尝试了多种方法,仍觉得自己不够专业。这反映出,即使是新闻系学生,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能力。AI会取代的工种不仅限于记者,还包括插画师、广告从业者、摄影师和导演等。
真正的问题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将如何重塑整个内容传播行业,并改变人们消费内容的习惯?用户已习惯消费大量AIGC,但AI生成的内容难以区分真假。即便如此,用户更关心沉浸感而非真实性。因此,需要立法规范AI的使用,确保其不会被滥用。
新闻业应如何使用AI?关键在于保持客观、真实、准确。AI再怎么玩花样,只要偏离了事件和人物原意,就不应在新闻中使用。例如,路透社前总编辑David Schlesinger强调,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影像,或脱离上下文语境使用,都是不可接受的。
从内容风格上看,AI擅长精致融合,但不擅长真实粗粝。AI可以生成高概念内容,但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难以被AI替代。AI是一种新型媒介,尚未形成适合其自身特性的表达方式。未来,媒体可能会消失,但内容提供者不会消失。关键在于创造独特的风格和概念。
即使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新闻,越套路化、越没有风格的新闻写作或视频,越容易被AI替代。记者应忠于真实,创作出独特风格。
.png)

-
2025-10-24 07:25:57
-
2025-10-24 05:23:38
-
2025-10-24 0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