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的兴起,学术界正面临一场定义与应对“学术剽窃”的新挑战。AI,尤其是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工具,如ChatGPT,能够显著提升研究效率,但在学术写作中引入AI,是否构成剽窃,以及何时应允许其使用,成为热议话题。
ChatGPT等AI工具通过节省时间、提高文本清晰度及减少语言障碍,得到不少研究者的认可。然而,这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AI生成的文本难以检测,且界限模糊,因为它们能通过微调变得难以分辨。AI的滥用可能涉及剽窃、版权侵犯以及模糊的合法性界限。
学术界对此态度不一,但共识是需制定清晰指导方针,以界定AI在学术写作中的合适使用与披露方式。68%的受访研究人员预测,AI将使剽窃行为更为隐蔽,而版权争议亦随之增多。AI公司面临法律风险,若未经许可在文本上训练AI构成版权侵犯,将遭受重大打击。
AI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已呈爆炸性增长,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显示,仅2024年上半年就有至少10%的生物医学论文摘要使用了LLM进行撰写。然而,AI使用界限模糊,检测工具准确性有限,使得剽窃难以识别。未来,AI将更深入融入日常应用,进一步挑战学术界对AI使用与剽窃的界定。
面对这一挑战,学术界亟需制定明确指导方针,以适应AI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确保学术诚信不受侵蚀。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4410.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png)
换一换
前谷歌 AI 研究员:ChatGPT 原本可以更早出现的
2024-11-18 10:21:49
压缩算法为大语言模型“瘦身”
2024-11-22 08:57:50
意大利出版全球首份“AI报纸”
2025-03-23 08:59:00
454 文章
79625 浏览
24小时热文
更多

-
2025-07-20 17:06:49
-
2025-07-20 16:05:44
-
2025-07-20 16: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