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泡沫与产业化路径
高盛分析指出,未来几年美股七大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高达万亿美元,但AI仅能提升美国生产力0.5%,GDP增加0.9%。过度开发未准备好的领域往往导致不良后果。历史案例显示,AI热潮可能成为技术泡沫。
炒作技术周期但未实现预期效果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元宇宙、区块链等,归根结底缺乏产业化的实际案例。AI虽然潜力巨大,但需面对能否增进人类福祉的质疑。
技术创新对生活影响深远,但其自动发生依赖于技术类型及其应用方式。《权力与进步》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aron Acemoglu对此持谨慎态度。
OpenAI的ChatGPT案例揭示了技术与产业化的关键。初期,内部对ChatGPT期望值不高,视为“低调研究预览”。然而,上线后迅速获得巨大成功,成为AI赛道上的领头羊。这得益于将不完美的GPT模型封装在易用界面并免费开放,让全球用户首次体验AI大模型产品。
技术突破性并非唯一关键,易于市场接受的产品设计同样重要。OpenAI采取主动策略,快速推动产品迭代,与微软、苹果等合作,上线AI搜索引擎等,让大众有机会接触自家产品。
西方及日韩的技术飞跃历史证明,有效的现代科研离不开大众商业体系的驱动。没有来自广泛用户和企业的市场反馈,再先进的科技难以持续发展。苏联科研虽有重大突破,但成果转化不足,面临技术与消费市场的脱节。
当代科技史显示,那些选择“小事”而非宏大目标的科技巨子,如贝佐斯、扎克伯格、黄仁勋和马化腾,通过创新改变了消费方式、人际关系。他们选择的事业,如便利购书、拓展社交、提升画质、线上聊天等,彻底重构了个人命运。
阿尔特曼对ChatGPT发布时机的选择、对AI产业化的判断和对学术道路的反叛,使得AI行业重回大众视野。尽管外界批评阿尔特曼过于关注公关传播,但正是他的策略使得美国无数聪明大脑再次站在AI时代的风口浪尖。
谷歌的X实验室试图追求十倍改变世界,但结果往往与同行持平或落后。X实验室的项目在初起时技术领先,但商业化进展缓慢,导致项目难以为继。X实验室的内部文化也受到质疑,过于重视科幻感与宏大愿景,忽视了市场反馈和商业化。
中国企业在产业化路径上表现出色,尤其在互联网行业,通过产品驱动逻辑,让技术在市场中获得生命力。腾讯、理想等企业通过现学现卖,满足市场需求,逐步成长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展现了后发追赶者的成功路径。
中国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成就往往被忽视,人们更关注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而忽视产品层面的创新。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产品,如微信支付、理想汽车等,推动了技术的迭代升级,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在当前泡沫渐长的AI大跃进时代,中国公司应坚持做自己,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用产品创造价值,最终带动技术的迭代升级。无论采用何种路径,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技术才是关键。
.png)

-
2025-07-19 15:54:36
-
2025-07-19 15:54:26
-
2025-07-19 14: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