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对话真格、蓝驰、锦秋和峰瑞:AI创业与投资的新趋势
在AI创造者嘉年华期间,播客《乱翻书》主理人潘乱与多位知名投资人展开对话,探讨AI技术平权背景下创业生态的变化及投资策略。
“一人公司”是否可行?
刘元指出,“一人公司”已初见端倪,年轻创业者利用AI工具快速学习并高效产出,降低了创业门槛。曹巍则认为,尽管生产力工具大幅提升,但国内生态环境尚未完全成熟,一人公司仍需时间发展。臧天宇补充,虽然团队规模缩小,但严格意义的“一人公司”仍不现实,多数项目仍需多角色协作。陈石强调,伟大的商业模式初期可能是一人公司,但后续需要扩展团队。
AI投资方向:从模型到应用
刘元表示,真格基金关注创业者变化,而非特定赛道,近年来更看重产品能力和年轻创业者的实践热情。曹巍聚焦AI与具身智能领域,认为机器人导航、交互等能力尚待解锁,材料侧创新亦值得关注。臧天宇指出,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复杂应用场景涌现,内容体验向视频化、多模态化发展。陈石认为,2023-2024年是AI投资的“无聊期”,大模型、算力芯片等领域过度集中,而应用层将带来更多非共识机会。
年轻创业者的崛起
刘元提到,历史上的成功创业者多为20多岁,年龄并非关键,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匹配度。曹巍强调,AI工具加速知识获取,年轻创业者能更快掌握全栈技能,但组织能力仍需积累。
巨头竞争下的创业缝隙
臧天宇建议避开大厂显而易见的方向,如Coding和Agent应用,探索垂类场景。陈石认为,广告模式在AI时代可能失效,创业者应寻找垂直领域的创新机会。曹巍提醒,创业不应盲目追逐风口,而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融资与花钱的挑战
刘元批评无目的融资现象,认为攀比估值不可取。曹巍则指出,优秀团队因稀缺性获得高估值,但花钱能力同样重要。臧天宇提醒,市场情绪可能导致过热,投资人需冷静判断。
产品导向 vs 技术驱动
刘元偏爱理解用户需求的创始人,认为需求优先于技术。曹巍主张“六边形战士”,强调技术和产品能力兼备。陈石认为,在技术边界未收敛时可押注技术,但应用时代更需商业手感。
如何避免成为炮灰?
陈石建议构建商业模式护城河、搭建技术脚手架,并平衡生存与远景。臧天宇强调速度与迭代,避免依赖模型提升,建立模型之外的壁垒。曹巍认为速度是关键,模型能力贯通应用层,快速行动才能避免淘汰。
总结而言,AI创业进入新阶段,投资人和创业者需在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间找到平衡,同时注重实践与迭代,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png)

-
2025-10-06 14:39:44
-
2025-10-06 14:38:50
-
2025-10-06 14: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