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硅谷大厂,制造了“模型越大越好”的集体幻觉
吴恩达提出“Agentic AI”概念,旨在打破关于“智能体”的二元争论,将自主性视为一个光谱。高自治系统能规划多步任务,低自治系统依赖提示牵引,但它们都属于Agentic范畴。他批评“规模至上”的主流叙事,认为几家巨头用强势公关制造了“模型越大越好”的幻觉。现实更复杂,决定性突破在于智能体工作流的工程化、多模态模型重构、扩散式技术跨领域迁移以及企业内部专有数据沉淀。资本并未推动基础研究,而是集中于经济价值最高的方向。
当前瓶颈不在算力,而在“人”。计算机控制仍高故障率,安全与评估体系不成熟,缺乏能系统化定位和修正错误的团队。许多企业虽有自动化场景,却因缺乏工程化能力和工具只能靠随机试错。真正接近高自主度的落地案例是编程助手,而非炫酷却不稳定的“电脑操作型”应用。
吴恩达指出,AI加速开发周期后,瓶颈从写代码转移到决策本身。如何快速捕捉用户需求成为稀缺能力。优秀产品经理需具备共情与直觉,而非仅依赖数据堆砌。他提倡“雇佣AI而非人”的组织哲学,小而精的团队叠加智能体工具效率更高。
模型正通过智能体工作流生成下一代训练数据,形成自举式进化。未来关键不是公共知识,而是将企业的专有流程、合规约束和隐性规则转化为“可学习的组织记忆”。谁先做到这一点,谁就能突围竞争。
吴恩达警告,“Agentic AI”不是营销热词,而是未来组织运行方式的底层逻辑。沿用2022年工作流的人会被淘汰,拥抱AI的个人和团队将拉开代差。这场差距靠具体工程与实践逐步拉开,而非宣传叙事。
在项目管理中,AI辅助编程大幅提升了速度,但瓶颈转向产品管理层面——如何快速确定应该构建什么。优秀的AI人才和产品人才稀缺,用户共情能力尤为难得。创业需要超常努力和进取精神,尤其在AI快速变革时期,技术认知成为核心壁垒。
法律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正吸引优秀人才,小团队借助AI支持更具优势。但保持小规模并非万能,市场动态需动态分析。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高价值资本向传统领域的溢出,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未来五年,善用AI的个体能力将远超预期,各行各业都将经历深刻变革。那些率先拥抱AI的人将在竞争中占据不可撼动的优势。
.png)

-
2025-09-11 19:03:49
-
2025-09-11 19:02:35
-
2025-09-11 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