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博主的边界没了
正文:
左边是甲骨文市场老江湖,右边是零零后自媒体新人。看着她,我突然想象十年后,自己四十多岁,会不会还在拍短视频?这个问题让我愣住了,因为今天,人人都是自媒体。
过去,媒体人是特殊身份,得在报社、电视台工作才算数,说出去还带点尊敬。如今,手机一拍、账号一开,谁都能自称“自媒体”。刷抖音时,我常感到复杂:有些人逻辑混乱,视频却流量惊人;小红书上随手写的笔记,点赞比我的长文还多。短视频和短内容的逻辑下,粗糙表达也能迅速抓住注意力。
以前,博主身份让人高看一眼;现在,拿着手机拍的人随处可见,甚至有人调侃“我偶尔也做自媒体”。博主身份的边界消失了。前几天,我爸发了个土味视频,点赞量比我大多数作品都高,还接了广告。品牌投放这类博主划算:成本低、链路短,就算效果一般也不心疼。大面积试错,总能碰上几个爆款。
但问题随之而来:人人皆博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算法推什么,用户就看什么;声音大、情绪强的内容更容易被看见,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反而被淹没。有时,我自嘲写几千字长文,阅读量还不如我爸随手拍的视频。热闹过后,能留下什么?
不过,仍有人坚持“高逻辑”表达。比如播客《Founders Podcast》提到,AI不会端走所有饭碗,但会重新定义饭碗。这让我想到科技媒体的演化路径:从个人博客到专业写作,再到播客矩阵,噪音越来越大,个体要想不被淹没,就得找准位置,吸引长期追随者。
高逻辑内容有三个特征:一是高密度,像乔布斯的斯坦福演讲,十几年后仍被引用;二是长复利,几年后还会被人回头看;三是清晰度,观点鲜明,让人无法误解。这种内容吸引同频甚至更高维度的人,愿意带着好奇心追着看。
低逻辑靠算法,高逻辑靠叙事。算法逻辑高效、去中心化,但流量分配看平台脸色,信息价值被稀释,生命周期极短。叙事逻辑慢而清晰,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短期冷清,但能沉淀关系。
流量不等于价值。算法推送刺激神经的内容,国内外平台都在用情绪堆砌取代深度讨论。然而,一些个人正在补位,成为领域的“锚点”,如科技分析师Ben Thompson和播客主持人Lex Fridman。
未来,或许会出现既能带货又能带价值的人。但从我的角度,理性思考应留在文字里,留在能沉淀的东西里。希望如此,但愿如此。
.png)

-
2025-09-09 15:19:50
-
2025-09-09 15:18:43
-
2025-09-09 15: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