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撬动中国经济新范式
AI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不仅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当前,中国经济正从政策驱动的“0到1”阶段迈向业绩驱动的“1到10”阶段。这一过程虽伴随泡沫与调整,但其深远影响将超出想象。投资AI,本质上是在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
随着寒武纪股价飙升甚至一度成为A股“新股王”,资本市场正转向“创新—效率”的科技主线,折射出经济叙事的重大转变。2025年8月,《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明确目标,标志着AI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望正资产董事长刘陈杰的研究表明,AI将显著提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延缓潜在增速下滑,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发展。
市场目前同时交易着“梦想”与“现实”。短期内,资本追捧的是AI时代的“期权价值”,即对未来的贴现;但中长期看,可持续行情需建立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关键在于AI渗透率提升后,能否体现在企业毛利率、人均效益等核心指标上。初步估算显示,中国AI资本存量占GDP比重已接近2%,意味着“阈值效应”正在显现。若AI资本占比达4%,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拉动有望稳定在0.6~0.8个百分点。
AI还可能重塑资本结构,“算力财政”或逐步取代“土地财政”。这一转型依赖算力使用强度、技术迭代速度以及地方政府角色转变。政府需构建“算力—电力—碳排放”的成本控制体系,同时推动算力资产标准化与可流转,培育新型要素市场。
AI破解“索洛悖论”的曙光初现,但仍需关注微观指标。例如,AI资本支出比率和营收成本比,以及算力—产出弹性(ECO)。若ECO长期大于0.25,即算力投入增长1%能带来0.25%以上的产出提升,则AI对生产率的贡献将得到验证。
对于AI企业的估值,传统市盈率已不再适用。市场更倾向于“三层估值法”,分别衡量现有业务、短期成长和远期潜力。最终估值需通过“PS→PEG→PE”的收敛过程实现。
应用层面,AI+金融、AI+工业软件和AI+生物制药被认为最具商业闭环潜力。其中,AI+金融因刚性需求强、ROI可量化,最可能率先实现业绩爆发。
风险方面,AI带来的就业替代、分配失衡和伦理问题不容忽视。政策设计需配套教育再培训体系、收入分配机制及法律伦理框架,确保技术红利惠及社会整体。
总结而言,AI为中国经济开启了新的增长范式,其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
.png)

-
2025-09-04 22:10:45
-
2025-09-04 22:09:37
-
2025-09-04 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