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责声明:Al优秘圈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请确保访问网址为(kx.umi6.com) 投诉及建议

标题:AI 陪伴,究竟是什么?

正文:
在 AI 热潮中,“陪伴”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大厂纷纷布局“陪伴类”AI 产品,试图抓住这一趋势。为了理解“陪伴”的本质,我甚至专程前往日本研究 Lovot 和 Moflin 等陪伴机器人,并与多位创业者深入探讨。然而,越深入了解“陪伴”,越觉得它像一团迷雾——看似充满潜力,却难以定义和抓住。

如果连目标都不清晰,追逐“陪伴”的努力很可能会跑偏。因此,在讨论这个赛道是否成立之前,我们需要拆解“陪伴”的含义。

这一波 AI 技术之所以让人看到“陪伴”的希望,是因为它首次让产品具备了“主体性”。有了主体性,人与 AI 之间才能建立关系。我在 AGI Playground 大会上提出一个观点:AI Native 产品的核心不是工具,而是构建人与 AI 的新关系。而“关系”正是理解“陪伴”的关键。

人类社会中的关系可以分为三层,每层对应“陪伴”的不同面向:

  1. 向下关系:被需要
    类似孩子或宠物,用户是守护者,情感满足来源于“被需要”。这种关系简单直接,价值循环单向,商业模式也较顺畅。

  2. 向上关系:被给予
    类似导师或智者,用户期望从中获得指导或慰藉。信任是关键,一旦用户感到被索取,关系便会崩塌。

  3. 平层关系:被接住
    类似朋友、伙伴或恋人,这是最复杂且最具潜力的关系。用户的核心诉求是“被接住”,即互动中能感受到理解与回应。例如深夜一句“我好累”,收到的不是公式化安慰,而是真诚的反馈。这种动态交互最难实现,但也是陪伴的核心。

从“关系”视角切入,“陪伴”至少包含“被需要、被给予、被接住”三类诉求,是一个多面体。

要满足这些需求,产品需具备以下能力:持续观察和理解用户的能力、主动传达需求或交付价值的能力,以及高质量闭环交互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特质——有效的主动性。

过去的互联网产品大多是被动响应,而 AI 时代的产品必须主动发起交互、推进关系、创造价值。这种主动性并非刷存在感,而是基于对用户的深度理解,适时提供正向反馈。

当“陪伴”对产品提出如此高的要求时,它作为一个独立赛道是否成立?还是我们一开始就误解了它的定位?这或许是关于“陪伴”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23770.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至
打开微信扫一扫
内容投诉
生成图片
相关推荐
换一换
AI 陪伴,你到底是在说什么?
2025-08-19 07:55:09
字节藏了一手牌
2025-07-12 18:53:26
AI陪伴:谁在赛博世界里吹起了粉色泡泡?
2024-11-18 11:24:05
非典型创业者:让AI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
2025-05-20 08:36:13
为什么说“陪伴”不是个好赛道?
2025-08-18 17:51:43
12个人的AI公司,融了两个亿
2025-07-20 15:10:23
AI 陪伴赛道,会诞生下一个“泡泡玛特”吗? | GAIR Live
2025-07-11 18:42:14
12人团队打造AI陪伴神器,半年内斩获3000万美元投资
2025-07-15 09:37:17
冷热酸甜随便吃:印度研发 400 纳米机器人,“钢铁防线”实现牙齿脱敏
2025-08-19 09:54:37
淘宝灰度测试“AI 万能搜”新功能
2025-08-19 08:55:25
OpenAI 推出印度专属低价订阅计划 ChatGPT Go,每月 399 卢比
2025-08-19 12:59:12
总投资额超400亿元 一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落地上海临港
2025-08-19 19:04:19
DeepSeek线上模型版本升级至V3.1
2025-08-19 20:04:27
24小时热文
更多
扫一扫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