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用AI写作,最重要的是学会与AI对抗
正文:
前两天我建议爱康国宾在危机公关时不要用AI写稿,有人质疑:“你怎么知道我没用AI?”没错,我确实用AI写稿。朋友问我为何能快速赶上热点,我直接回答:“感谢AI。”
我的每篇文章都有AI参与,包括几十万阅读的《泡泡玛特跌去90%之后》和《疯狂的外卖送不到外卖大爷手上》,也包括你现在读的这篇。打算取关了吗?
很多人不信任AI写作,认为它生产“正确的垃圾”。《纽约客》曾发文指出,AI能写出好文章,却让我们失去了判断何为好文章的能力。我同意。多数AI文本格式工整、语法通顺,但缺乏生命力。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生命力”是犯错和试探边界的能力。
不过,我也高强度使用AI整理想法、处理材料、讨论提纲、起草初稿。当下想以写作表达思考的人,都需要用AI。
为什么我们需要用AI写作
远离AI听起来安全,但这是一种因噎废食。我们不能离开AI的原因有二:
- 效率: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AI能在几秒内整理资料、提供叙事角度、草拟初稿,让我们专注于核心思考。
- 对抗复杂性:我们处在一个空前复杂的世界,AI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数据下的微弱信号和深层模式,延伸人类有限的观察力与分析力。
但AI是一面“危险的镜子”,它会照见我们的懒惰,但也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深。回避它,或许能守住安全,却放弃了看清复杂世界的机会。
我不会这样用AI写作
AI天然讨好人,而写作往往是得罪人和冒犯自己的过程。读者信任的是文字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作者”,而非AI生成的流畅文字。以下行为容易让读者失去信任:
- 直接要求AI生成全文:这放弃了核心思想构建和论证结构搭建的责任,导致内容空洞。
- 让AI主导研究和提纲:AI倾向于提供大众化角度,忽略独特切入点。
- 不加判断地复制粘贴:全盘接受AI文本会覆盖掉个人声音,退化语言能力。
我会刻意避免的AI风格
1. 空洞的“金句”:看似高屋建瓴,实则无实质内容。
2. 节奏统一的句子:缺少变化,让读者疲惫。
3. 过度使用列表:适合平行描述,但不适合递进式叙述。
4. 不愿使用主语:被动句过多,模糊了行动主体。
我怎么使用AI写作
我喜欢写作时思想流动的感觉,AI帮我克服障碍,但人类思考始终是中心。
- 与AI的对抗式对话:我不接受AI的观点,而是发起“对抗性对话”,让它攻击我的逻辑,我再反驳它的反驳。这个过程磨砺了我的思考。
- 确定结构和风格:告诉AI我的核心观点、目标读者和期望风格,确保符合我的需求。
- 自己先开始写:有了大纲后,我先动手写,哪怕粗糙,再让AI续写或优化。
写在最后
用AI生产普通文章很容易,但稀缺的是判断力——决定说什么、如何构建、何时深入。这是AI无法代劳的工作。在这个被机器生成内容淹没的时代,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它是否值得读者付出时间。
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png)

-
2025-08-04 20:05:01
-
2025-08-04 20:03:55
-
2025-08-04 2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