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个基层科员的AI烦恼
34岁的孙通纳是长三角某二线城市政府部门的基层科员。自从AI加入工作系统后,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效率不一定加倍,但工作量肯定是翻番。”他感慨道。
过去,孙通纳的工作以文字为主,办公桌上堆满纸质材料,一份讲话稿从初稿到印发稿需要两天时间。如今,纸质材料被收进柜子,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常驻电脑桌面的AI写作软件。发言材料、总结汇报等常规文件先由AI起草,再由他润色提交。上级提出修改意见时,他只需将内容复制进对话框,让AI执行调整。
“工作变成了‘传声筒’,领导不方便直接对AI说的,就通过我转达。”孙通纳苦笑。尽管看起来两天的工作,AI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结果是否实用,仍需人工判断和调整。
几个月下来,孙通纳适应了与AI共事,但他发现新麻烦也随之而来。AI确实能快速生成内容,但其输出的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政务场景中,复杂问题依然需要人来兜底。例如,一位老人带着护工简历请求背调,这种个性化需求无法通过AI解决。
此外,AI的数据池存在滞后性,甚至会一本正经地制造错误。一次,孙通纳请AI列出本市过去三年AI应用成果,结果其中两条纯属捏造。他不得不学会“先怀疑AI,再查证AI,最后重写AI”。
尽管如此,AI也带来了便利。基础性工作如文本筛查、材料整合等得以简化,加班时间一度减少。然而,随着AI全面介入政务系统,孙通纳和同事们被迫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加班时间反而增加。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无法理解公文中的微妙用词和语境。例如,上级要求将“推动”改为“深化”,这样的细微调整涉及层级规则与情感表达,远超AI能力范围。最终,孙通纳只能推倒重来,甚至感叹:“我们越来越像在给AI打工。”
硬件设备也成为掣肘因素。孙通纳那台用了六年的老电脑运行AI软件时常崩溃,导致数小时工作成果丢失。与此同时,信息安全限制也让许多政务数据无法联网更新,进一步影响AI表现。
面对这些挑战,孙通纳并不否认AI的价值。他认为,AI的确分担了一些重复性工作,但也提高了对公务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使用工具,还要确保自身不被取代。“我们既要教会它,还要保证不被它取代。”他说。
未来,孙通纳仍将与AI为伴。6月中旬,他接到新任务:为即将铺开的AI培训撰写教案。尽管他知道AI生成的内容仍需大量调整,但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这至少是个起点。
AI会取代公务员吗?答案或许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对于孙通纳来说,这场人机协作的磨合期才刚刚开始。
.png)

-
2025-07-26 16:44:29
-
2025-07-26 16:43:43
-
2025-07-26 16: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