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AI产品喜欢用“邀请制”?
今年,许多备受关注的AI产品,如Manus、扣子空间和Lovart,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邀请制。每次新产品上线,朋友圈总能看到“求码”的呼声,仿佛回到了当年“求种子”的时代。我在介绍这些产品时,也发出了数千个邀请码,但总有同学问我:为什么现在的产品都喜欢用这种玩法?
今天,我从产品经理的角度,聊聊邀请制背后的逻辑及其优缺点,帮助大家理解它在冷启动阶段的作用。
一、邀请制的核心逻辑:六度人脉理论
邀请制并非新鲜事物,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六度分隔理论”,即任意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建立联系。简单来说,如果你认识30个人,每个人再认识30个,层层递推6次,理论上就能触达超过7亿人。
这一理论最早源于1929年匈牙利作家弗里吉斯·卡林蒂的小说《链条》,后来被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通过实验验证。如今,邀请制正是基于这种人际关系网络的扩散效应,用少量种子用户带动指数级增长。
二、经典案例:Gmail与知乎
邀请制的成功案例中,Gmail和知乎尤为典型。
2004年,Gmail上线时提供了1GB免费空间,远超当时主流邮箱的几MB容量。但由于硬件限制,谷歌采用邀请制控制用户增长。有趣的是,这种稀缺性反而激发了用户的渴望,邀请码一度被炒到150美元。直到2007年,Gmail仍需邀请才能注册。
知乎则依靠邀请制筛选高质量用户。早期邀请码由官方严格控制,主要发放给互联网圈的专业人士,如李开复、王兴等。这批用户奠定了知乎的高质量内容基础,吸引了更多人加入。
三、邀请制的优势与局限
邀请制有以下优势:
1. 快速获取精准种子用户:老用户邀请熟人,自带筛选机制。
2. 控制用户质量:营造一致的社区氛围,适合验证核心场景。
3. 制造稀缺感:激发用户好奇心和分享欲。
4. 促进自传播:熟人推荐提升信任感,增强用户留存率。
5. 降低技术风险:小规模测试数据更集中,便于优化迭代。
然而,邀请制也有明显弊端:
1. 限制用户增长速度:可能错过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
2. 引发挫败感:普通用户难以获得资格,可能对产品产生负面情绪。
3. 不适合初创团队:若产品本身吸引力不足,邀请制只会雪上加霜。
4. 运营成本高:邀请码的生成、分发和管理需要大量资源投入。
例如,Manus在开放注册后遭遇舆论反弹,说明邀请制的火候很难把握。此外,像Perplexity这样的AI搜索工具选择直接开放注册,四个月内月活突破200万,证明邀请制并非唯一路径。
结语
邀请制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手段,前提是你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产品。否则,这只会变成一场自嗨。下次看到某个产品搞邀请制,你大可以说:“这套路,我也懂。”
.png)

-
2025-07-21 18:22:40
-
2025-07-21 18:21:33
-
2025-07-21 1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