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不仅颠覆结构生物学,还变革基础科学
正文:
如同AI的迭代速度一般,它迅速渗透至基础科学的每个角落。AI不仅影响了结构生物学,还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面对“AI是否会令结构生物学家失业”的质疑,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团队的袁亚飞副研究员表示:“AI实际上推动了结构生物学的进步,是科研的有力工具。”
袁亚飞曾在颜宁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并见证结构生物学与AI浪潮下的变革。他专注于疾病相关膜蛋白结构及AI靶向药物研发。以下内容摘自近期冷泉港亚洲会议上的访谈。
问:AI正在颠覆结构生物学吗?
袁亚飞:AI对结构生物学的帮助显而易见。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David Baker和Alphafold研发者,表明AI已在结构生物学中广泛应用。例如,我研究转运蛋白时,利用AI开发多肽药物设计,借鉴David Baker团队的RFdiffusion等专用工具。AI正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为科学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
问:结构生物学家如何看待并应用AI工具?
袁亚飞:AI工具如Alphafold3能预测蛋白结构,但更专业的工具如RFdiffusion更适合我们。通用AI工具如ChatGPT虽易用,但在专业领域作用有限。我们需要开发专用模型,同时结合通用工具提升效率。
问:Alphafold出现后,结构生物学会失业吗?
袁亚飞:AI不会让结构生物学家失业。尽管Alphafold可预测单个蛋白结构,但它无法展示蛋白的动态变化。药物设计涉及多种构象,AI仅能提供部分参考。因此,AI反而促进结构生物学发展,助力多肽药物设计等新方向。
问:中国结构生物学为何快速崛起?
袁亚飞:核心驱动力是人才。施一公教授2007年回国后,引入中国首台高端冷冻电镜,开启结构生物学新时代。如今,清华大学拥有四台高端电镜,全国已超百台。然而,硬件普及需更多专业人才操作,因此人才储备至关重要。
.png)

-
2025-07-19 16:54:40
-
2025-07-19 15:54:36
-
2025-07-19 15: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