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刚上手AI,职场人就踩了幻觉的坑
正文:
“这段数据你查过吗?”
“没有,是AI写的,看起来没问题。”
赶稿的编辑周子衡发现,AI生成的内容“逻辑通顺、语气专业”,结果竟是凭空捏造;电商客服王萌的团队因AI生成的退货规则话术失误,导致客户投诉,平台只能赔钱认栽;讲师蔡倩首次用AI起草课件,就在直播中被学员问倒,发现数据是AI虚构;产品经理高哲虽从事AI相关工作,仍制定团队准则:AI生成内容不能直接决定事项。这不是“AI作恶”,而是AI幻觉的职场众生相。
国产AI工具如豆包、文心一言、DeepSeek等正大规模进入职场,它们更像是“说得太像真的语气”,让用户不知不觉间交出判断力。在这场信任测试中,没人能置身事外。有人用AI发散思维,有人给其话语贴标签;有人被坑后不再让它写结论,有人全权托付后才意识到:AI不会背锅,幻觉也不会标红。
新媒体编辑周子衡:AI生成的数据看似准确,实则虚构,他如今只让AI辅助结构,不信任其数据。
电商客服王萌:AI生成的话术导致退货纠纷,公司调整为人工确认机制,她强调AI仅能预测规则,不能应对例外。
培训讲师蔡倩:AI生成的“调研数据”引发质疑,她从此只用AI提供建议,数据需手动核实。
AI产品经理高哲:他用AI提高效率,但团队规定AI内容须标注来源,关键内容需双人确认,并添加“AI生成内容”标签。
AI幻觉源于其生成方式:不是“查找真相”,而是“预测可能性”。它擅长模仿专业语气,但无法验证事实。幻觉常出现在引用、数据、政策等领域,尤其在中文环境中,模糊性和大量模板化信息加剧了这一问题。
面对幻觉,厂商尝试标注、拦截、约束,但根本问题仍未解决。越来越多企业将“AI使用规则”纳入制度:内容平台要求多次校对,品牌方建立二次审核机制,教育机构提醒只用AI写句式。共识是:AI幻觉不可控,但责任必须明确。
AI进入职场太快,幻觉提醒我们:使用新工具前,必须理解其局限。真正的智能,不是依赖AI思考,而是知道何时不该轻信。
.png)

-
2025-07-19 11:52:20
-
2025-07-19 11:51:22
-
2025-07-19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