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复活逝者,情感与技术的双重困境
清明时节,部分商家迎来业务高峰,AI复活逝者已成为一项热门云服务。通过付费,算法能让逝者“复活”,从简单的动态化到深度合成的逼真效果,甚至能实现简单对话。高阶版本需提供详细资料,经AI训练后生成数字人。这类服务价格不一,从几十元到数万元都有,主要用于寄托哀思或商业炒作。
AI复活行业的从业者林志透露,清明节期间订单激增,日收入可达两三万元。然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成品令人感动落泪,有些则因缺乏细节显得失真。商家通常拒绝信息不足的订单,表明客户大致分为两类:真心缅怀亲人者与企图借逝者名义牟利者。例如,明星复活极具商业价值,商家会据此抬价。
除了个人,历史人物也被卷入这一潮流。短视频平台上,李时珍讨论养生、杜甫吐槽没Wi-Fi等视频引发热议,但这些内容更多是情绪化表达,而非真实再现。尽管如此,AI复活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仅能通过机械抓取数据模仿逝者,远未达到重现数字灵魂的高度。
包小柏的经历揭示了这一技术的局限性。他通过AI“复活”女儿包容,虽声音相似度达95%,但依然存在明显机器痕迹。整个过程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让家人直面痛苦回忆。最终,包小柏认识到,与其执着于复制,不如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对女儿最好的纪念。
AI复活产业的兴起反映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不安。然而,过度依赖技术可能模糊生死界限,甚至引发隐私侵犯和数字欺诈等问题。乔任梁家人痛斥AI复活为“揭伤疤”,而江西老人险些因AI骗局受骗,香港跨国公司员工也曾遭遇数字欺诈。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技术进步必须伴随伦理约束,尊重逝者隐私,避免滥用。
AI复活映射出人类对永恒情感的追求,但也暴露了技术至上时代的傲慢。正如江歌母亲坚决反对AI复活,她强调生命尊严不容践踏。在数字永生时代,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png)

-
2025-07-20 17:06:49
-
2025-07-20 16:05:44
-
2025-07-20 16: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