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责声明:Al优秘圈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请确保访问网址为(kx.umi6.com) 投诉及建议

标题:人文社科的学术伤疤,被AI揭开

自ChatGPT问世以来,AI取代的焦虑在高校师生间迅速蔓延,尤其是人文社科学界,正经历一场隐秘的身份危机。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与AI焦虑相关的内容,许多发布者是来自全球知名高校的硕博研究生甚至资深研究者。一位美国华人历史学博士的帖子提到,DeepSeek能在十几秒内完成多年历史研究的工作,揭示了历史学科以史料学为基础的研究范式危机。

当AI能快速完成史料整理、生成政治学模型或解读哲学思想时,研究者普遍怀疑自我价值。事实上,人文社科的范式危机并非AI诞生所致,而是学科体制内部系统性困境的爆发。AI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将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

学术评价体系的规训、工具化与资本化,以及主流话语的霸权,共同导致了人文学科的内部困境,并影响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生产。这种工具化和模式化的困境,使AI更容易复制并取代人文社科的研究工作,加剧了研究者的无意义感和价值焦虑。

“格式化”的人文社科研究成为主流,而关注社会动态、人类经验和处境的研究领域却被边缘化甚至取消。文科博士群体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对学术体制失望而选择退出,加入“博士退学潮”。他们自嘲:“humanities中已没有human。”

AI冲击下,人文社科如何应对?首先需理解当代大学体制的新自由主义面纱。这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思潮不仅重塑了全球经济,也使大学陷入市场化深渊。英美大学作为学术风向标,其人文学科的变化带动了全球主流学界。传统人文社科的“务虚”性逐渐转向“务实”,实证分析和量化分析成为主流,概念性和辨析性研究被边缘化。

主流哲学研究以分析哲学为核心,强调逻辑推理和语言分析,与科学技术结合形成前沿研究,如技术哲学、AI伦理等。而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也转向量化分析和实证主义,忽视了对政治概念、社会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在学术体制市场化和资本化的影响下,研究者被迫参与竞争,转向与科技结合的跨学科领域,或迎合基金会和政府兴趣。学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量化指标,束缚了青年学者的创造力。AI的出现加剧了这一困境,但同时也提醒我们,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才是人文社科的核心价值所在。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15492.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至
打开微信扫一扫
内容投诉
生成图片
相关推荐
换一换
AI逼疯七巨头,马斯克们深陷中年危机!
2025-05-12 19:37:55
世界上最癫的AI, 由人类模仿
2024-08-19 19:46:25
人文社科的学术伤疤,被AI揭开
2025-03-14 23:36:11
24小时热文
更多
扫一扫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