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当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我们还剩下什么?
牛津大学教授尼克·博斯特罗姆长期研究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他在新书《未来之地》中提出“问题被解决的世界”概念,设想一个技术成熟、治理完善、所有实际问题都被解决的乌托邦。
在这个世界中,饥饿、疾病甚至衰老将不复存在,AI和机器人将承担所有工作。然而,博斯特罗姆认为这可能带来新的困境:当奋斗失去意义,痛苦被消除,人类如何定义自身价值?虚拟幸福唾手可得时,实体存在的意义何在?教育和就业也将面临巨变。
博斯特罗姆指出,首要挑战是“目的”问题。如果AI能完美完成一切任务,人类的努力和贡献将显得多余。人们可能会感到无聊,陷入虚浮度日的状态。对此,他建议重新思考人类的价值基础,探索在乌托邦中可以保留或提升的价值观。
首先,享受、愉悦和主观幸福感将成为核心。神经技术将让人们更直接地获得快乐体验。其次,可以通过审美体验、艺术欣赏等方式丰富生活质感。此外,人为设定的目标和游戏形式也能提供主动活动的机会。
关于痛苦的意义,博斯特罗姆认为享受并不必然需要经历痛苦。未来或许可以通过神经技术调节情绪,创造持续的积极状态。但他提醒要谨慎使用这种能力,建议先提升认知能力,再进行情感增强。
谈及AI伴侣,博斯特罗姆警告过度依赖讨好型AI可能导致生活贫乏。他认为需要文化和社会层面的调整,找到积极融合这项技术的方式。同时,他也强调要尊重数字思维的道德地位,建立互信关系。
对于AI是否会超越人类,博斯特罗姆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人类大脑存在物理限制,而AI在计算速度、能耗效率等方面都有巨大潜力。虽然具体时间难以预测,但超级智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面对潜在风险,博斯特罗姆指出主要有三类:AI伤害人类、人类利用AI互相伤害、人类伤害AI。此外还有与外星超级智能相处的挑战。他认为关键在于培养谦逊态度,设计出能与其他智能体合作的AI。
在教育方面,博斯特罗姆建议学习使用AI工具,保持技能更新的灵活性,同时注重享受生活。对成年人而言,短期内涉及人际互动的工作仍会存在需求,如老年护理、AI相关技术岗位等。
展望未来,博斯特罗姆预计最终将实现全面失业。即便如此,在某些领域人类劳动仍可能因其特殊价值而被偏好。这需要社会在实用性和文化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png)

-
2025-07-19 17:56:25
-
2025-07-19 17:55:01
-
2025-07-19 16:54:40